[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但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正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并没很大地提高,从而导致劳务输出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在互助县调查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劳务输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劳务输出瓶颈的解决主要靠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随后简单地论述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 教育反贫困,劳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措施
引言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12亿人口9亿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以来,长期处于生产要素极小流动的我国农村,一夜间似乎从地下涌现出数以亿计的过剩劳动力,当他们在农村被推出土地,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后,就大批地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大规模流动,而城市的人口控制政策和政府的清理,遣返等可能又将他们赶回农村。这股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客观上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有的劳动力资源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且还要消费大量的财富,加重了从业者和社会的负担,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剩余劳动力使农业上一个人能干的事由几个人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商品生产难以发展,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没有一个固定的谋生职业,流落全国,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将继续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大规模向城镇流动,使得城镇原本有限的就业机会更少,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给城镇青年就业带来更大的困难,等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存的农业大国。21世纪的中国农民,将面临着耕地减少、人口增加、就业困难三大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带来不少社会问题,有的甚至相当严重,但毕竟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这种过剩包含着两层内容,即绝对的过剩和相对的过剩。就是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适与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并存。面对庞大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及其流动的现实,深入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变的重要因素,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出路是极其必要的。 1 现状分析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了一部分到第二、三产业,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的格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1.1 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据互助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2000年互助县总人口为36.97万人,其中农业户人口34.55万人,在农业户人口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达18. 51万人,占全县农业户人口的53.6%,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净增4.32万人,十年间,年均递增2.7%。 1.1.2 人多地少,形成劳动力大量剩余 由于农村人口的增长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耕地面积也相应逐年减少。据互助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全县总人口为36.97万人,年未耕地面积104.03万亩,人均为2.81亩。虽然土地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宜农面积少,旱涝保收田地更少,人均旱涝保收面积只有0.67亩。同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十年时间,全县共增加人口9.06万人,耕地面积减少0.76万亩。由于耕地减少,人口增加,如果按照我国现阶段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5亩耕地(按国际惯例,3亩旱地等同于1亩旱涝保收田地)的能力计算,只需要11万农业劳动力就足够了,扣除在农村和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大约还有8.9万农村剩余劳动力。 1.1.3 文化素质低,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互助县第五次人口普查汇总结果表明,2000年该县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合计为283763人,文盲人口73211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25.80%。其中,15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0853人、小学文化程度144090人,初中文化程度92644人,高中文化程度20119人,大、中专文化程度4148人。由之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中低文化层次的人数居多,总体素质差。从人口经济学来看,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依次对劳动人口素质有一个由低到高的需求。互助县农村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数比重太低,文盲、半文盲人数偏高,它一方面使得农业科技推广举步维艰,仍维持着旧的劳动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影响到产业结构和类型的调整,成为农业内部与非农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素质障碍,从而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1.1.4生育潜力大,今后较长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增长趋势 现阶段农村人口的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均高于城镇。农村人口增长快,随之未来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就多,生育潜力就大,据推算,今后十年该县农村每年出生人口平均在5500人左右,除去死亡人口,每年将平均净增人口约2458人。这预示着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在本世纪初呈增长趋势,如果考虑到今后十年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可能比我们现在估计的还要多。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中,农村将始终受到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困扰。 1.2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曾出现过高速度,但是现阶段由于各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景气,机构改制和人员的裁减,使得一部分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又回流到农村。从深层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和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适应转移的要求所致。 1.2.1 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各企业单位均有一定的加快,但是企业效益并不十分理想。由于企业的效益不好,自然在吸纳劳动力的容量上受到了限制。近几年来,互助县每年新就业的人员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待业和下岗的人员仍是有增无减。据该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该县2000年不在业人口合计为11730人,其中:失业人口1147人,失业率为1.49%。可见,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就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快,企业效益好,安排的就业人员就多,反之就少。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就企业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想消纳很多的待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显得力不从心。 1.2.2 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难以适应转移的要求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素质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无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才,高中文化甚少,初中、小学文化居多,文盲、半文盲比重大。这些剩余劳动力中的很多人由于文化素质低,既难以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又难以接受国民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现今农村大多数地方仍停留在建国以来传统的耕作模式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 1.2.3乡镇企业的发展远不能容纳就业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在该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起到了主要作用,现全县有3.39万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从事非农业劳动。但是,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供求失衡,以及影响经济稳定的一些因素交叉作用,使得本身比较脆弱的乡镇企业首当其冲地步入了困境。同时,因连锁反映,农村其他形式非农产业的发展,如个体、私营工商业等也受到牵连。近几年来,农村非农产业企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