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年缩小,使得现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得不“积压”在农村这个田地里。 1.3 劳务输出初见成效,但问题仍很突出 互助县作为省定贫困县因其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内部就业机会少且工资率低等原因,一直是青海省劳务输出重点县之一。据互助县劳动就业局的监测统计,2003年劳务输出人数达95018人,占其劳动力总人数的51.27℅。(见表1)劳务输出人数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我们调研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00-03年互助劳务输出统计表 表1 年份 劳务输出人数 劳动力数 劳务输出人口比例 2000 45000 185156 24.30℅ 2001 81966 185303 44.23℅ 2002 92380 185270 49.86℅ 2003 95018 185324 51.27℅ 资料来源:互助县劳动就业局劳务输出统计相关年份数据 1.3.1 剩余劳动力文化科学技能素质较低 请再看下面一组调研统计资料: 外出打工者的文化教育情况统计表 表2 文盲 小学肄业 小学毕业 初中肄业 初中毕业 高中肄业 高中毕业 大专及以上 人数 36 40 61 44 74 9 22 6 占样本比例数 12.33℅ 13.70℅ 20.89℅ 15.07℅ 25.34℅ 3.08℅ 7.53℅ 2.05℅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外出打工者职业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3 种植业养殖业 建筑业 制造业 商业 餐饮服务业 娱乐业 其他职业 人数 14 103 9 13 37 4 58 占样本比例数 5.88℅ 43.38℅ 3.78℅ 5.46℅ 15.55℅ 1.68℅ 24.37℅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外出打工者月收入情况统计表 表4 200以下 201-300 301-400 401-500 501-600 601-700 701以上 人数 52 79 49 36 14 3 5 占样本比例数 21.85℅ 33.19℅ 20.59℅ 15.13℅ 5.88℅ 1.26℅ 2.10℅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从调研统计资料来看,互助县外出打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绝大多数(87.33℅),这就决定外出人员只从事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如从事建筑业的外出打工者占43.38℅),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只求能干活,难求合理的报酬(月收入300元以下占55.04℅)。 1.3.2出外打工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由于劳务输出无序分散,自发性强,上当被骗现象时有发生。没有法律的保障造成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性,工资讨要受到一定困难,给待外出者造成了恐惧心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在获得劳动报酬上,有的工种实行计时工资,有的为计件工资。在建筑工地做杂工的工资一般在每月1000元左右,有一定技术的每月1500元。而大部分工地每月只预付农民工500元到700元,有的每周只预付100元,有的按工作量支付工资的50%到70%。工头们多向工人承诺,剩余的工资到年底一并发给,好让农民工有“一大笔过年费”。可是到了年底,工头们又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拖欠工资,致使许多农民工到了要回家过年的时候,手里握着欠条无处拿钱,空等一场。 1.4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 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农村工作和生活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实际上他们一旦进人农村工作和生活。这种教育就基本上与他们脱离.而离开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主要是通过农村成人教育来完成的。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如何?在问及“村里有没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时,在被访问的364户家庭中,4.3%的家庭认为“经常搞,主要是文化教育”,2.6%的家庭认为“经常搞,主要是技术教育”,两者合计共有6.9%的家庭认为村里经常对农民进行文化或技术教育;20.6 %的家庭认为村里针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很少搞”;60%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是“做样子”;49.4%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从未搞过”(见表5)。这表明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教育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六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而这项工作的开展显然不到位。 基层组织对农民进行教育的现状 表5 文化教育 技术教育 很少搞 做样子 从未搞过 人数 16 9 81 218 40 占样本比例数 4.3℅ 2.6℅ 20.6℅ 60℅ 12.4℅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在问及有没有必要进行这些教育时,村民给予了非常肯定的回答。在被访问的364户家庭中,88.46%的家庭认为“非常必要”,只有6.59%的家庭认为“没有必要”。农民非常渴望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也非常希望有关部门与单位送科技下乡,传授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 农民对技术教育的态度 表6 认为没必要 有必要但无力支付费用 农活忙、家庭拖累没时间 有必要无处培训 其他因素 人数 24 261 30 61 23 占样本比例数 6.59℅ 71.70℅ 8.24℅ 16.76℅ 8.24℅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分析以上原因,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变,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瓶颈,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 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从业人员素质低将会影响到劳务输出的总量和务工收入。据我们调查结果表明,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年收入为9226元,比无技术的外出打工的高出2787元。可见,专业化、技术技能型外出人员不仅就业稳定性好,而且收入相对较高,为此必须加大对输出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 2.1加大输出人员培训的任务 2.1.1开展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开展。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 2.1.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例如可开展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 2.2 推进输出人员培训的具体措施 2.2.1加强组织领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教育投资的能力越来越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发展、坚持以深化改革为重点,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保证“三个增长”目标的实现,以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需求急剧扩张的局面,缓解职业教育的供求矛盾。 2.2.2加大培训的资金投入 加大政府对农村贫因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范围,把更多的农民和农民子女纳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中去。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