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生产与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四个阶段:(1)新产品生产与出口时期;(2)外国厂商开始生产并开始取代产品进口阶段;(3)本国与外国在新产品出口市场共同竞争阶段;(4)本国引进该类产品阶段,并开始新产品的研发阶段。显然该理论与“雁行形态理论”分析基本相似,所不同点在于该理论的国家利益考虑出发点不一致,弗农理论建立在发达国家基础,而雁行形态理论则是后发达国家。从两理论的阶段发展可知,发达国家与后发达国家的产品经历周期阶段类似,只是起点与终点存在不一致。 我们同样试图将该理论引入本合作区进行分析,把广东省视为发达国家,四川省视为后发达国家。从广东省角度出发考虑,显然广东省目前处于优势地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进展而终将向后发达地区进行转移,四川省则将经历三阶段:开始接收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进行替代性生产;与广东省在其他省区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进行竞争;承接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向广东省输出该产业产品。 我们认为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最终将进入第四阶段,因此广东省将加快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谋求新产品的研发。资本密集型产业无疑是较好选择。 4,区域梯度开发的产业布局理论。地区性产业布局理论主要有四类:(1),增长极发展布局理论,如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开放城市的确定;(2),点轴布局理论,我国当前的两种点轴模式为:A “T”型模式,以沿海和长江为轴线,以上海等主要城市为点;B,“弓箭型”模式,沿海为弓,京广线为弦,长江为箭,上海为箭头;(3)网络布局模式,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4)区域梯度开发模式。 区域梯度开发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存在一种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转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二,三级梯度的地区转移,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在泛珠三角地区中,包括着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省区,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先后顺序不一致,改革和开放的力度及深度也不太一致,政府的扶持政策也不一致,导致泛珠三角合作区内各成员伙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认为泛珠三角合作区内同样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也就是说在该合作区内,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存在技术梯度。我们认为在泛珠三角合作区内从技术水平角度出发可作以下粗略的划分:A,高梯度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广东;B,中梯度地区,包括福建,湖南,四川,广西;C,低梯度地区,包括江西,贵州,云南,海南。 由区域梯度开发理论可知,只要存在梯度就存在技术的空间转移,因此在泛珠三角合作区中同样存在技术的空间转移。 技术转移的方向则是自高梯度地区,中梯度地区和第梯度地区的顺次转移,此过程则成为合作区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产业扩散的基本脉络。 广东省处于高梯度地区,四川省处于中梯度地区,客观上存在产业技术转移的问题,但因产业技术涵盖内容比较广,一般而言,我们认为产业技术的转移顺序原则应该为:低附加值的产业技术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业技术转移;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从小到大的产业技术转移。无疑,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的附加值低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不同产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则因地区而异。 在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由上文可知资本要素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0.10%,劳动要素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14.69%;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中,资本要素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3.08%,劳动要素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8.68%。显然在广东省,资本密集型产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程度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广东省可考虑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的转移;同时在四川省的数据显示,劳动要素的贡献度为(-8.68%),亟需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的引进,提高劳动要素的贡献度。 因此在两个产业技术转移顺序决定原则下,广东省均应考虑向中梯度地区转移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则应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的转移。四川省作为中梯度地区,应积极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的转移,发展该产业,并在适当阶段向低梯度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如贵州和云南地区。 只有确立清晰的产业转移脉络,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结构才能完善,合作区内各伙伴成员才能完成产业升级和发展,从而形成多赢的均衡格局。
综述:本文通过广东省和四川省的历年数据引用,采取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函数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得出两省区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并求得各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在此数据基础上,分别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成本理论和H-O要素禀赋理论,雁行形态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业布局中的区域梯度开发理论角度出发,对广东省和四川省的产业分工结构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四川省应专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而广东省应专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从而认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内存在产业分工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产业互补合作的可能性。
附,本文模型方程所采用数据: 广东省: obs K P L G 1978 27.23 1.004 2153.87 101 1979 28.29 1.03 2304.95 108.5 1980 38.29 1.085 2367.78 116.5 1981 60.4 1.093 2423.79 109.0 1982 84.73 1.023 2521.38 112.0 1983 88.71 1.007 2569.7 107.3 1984 130.37 1.012 2637.49 115.6 1985 184.59 1.136 2731.11 118.0 1986 216.5 1.048 2811.92 112.7 1987 251.01 1.117 2910.99 119.6 1988 353.59 1.302 2994.72 115.8 1989 347.34 1.21 3041.27 107.2 1990 381.47 0.956 3118.1 111.6 1991 478.2 1.106 3259.2 117.7 1992 921.75 1.058 3367.21 122.1 1993 1629.87 1.182 3433.91 122.3 1994 2141.15 1.189 3493.15 119.1 1995 2327.22 1.116 3551.2 114.9 1996 2327.64 1.044 3641.3 110.7 1997 2298.14 1.001 3701.9 110.6 1998 2668.13 0.97 3783.89 110.2 1999 3027.56 0.967 3796.32 109.5 2000 3233.7 0.999 3989.32 110.8 2001 3536.41 0.987 4058.63 109.6 2002 3970.69 0.985 4134.37 111.7 2003 4988.9 1.006 4210 113.6 2004 5983.27 1.03 4620 114.2 本表中,K代表广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L代表广东省全社会就业人数量;P代表广东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G代表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以上年为基准,即上年=100; 数据来源:1,广东省2002年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2,广东省2002年到2004年统计公报,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四川省: obs K P L G 1984 70.09 1.027 3643.11 11.8156 1985 109.66 1.088 3742.97 5.5670 1986 112.66 1.07 3885.74 8.6426 1987 140.18 1.088 3967.27 7.5506 1988 158.51 1.207 4090.08 2.5909 1989 152.4 1.178 4217.57 6.9654 1990 162.66 1.021 4304.25 7.9970 1991 204.28 1.029 4454.96 13.0465 1992 304.78 1.054 4539.83 12.9133 1993 459.4 1.132 4565.96 11.4088 1994 573.43 1.217 4580.05 10.7612 1995 677.34 1.148 4606.85 10.0739 1996 803.79 1.061 4609.69 10.2095 1997 949.3 1.008 4617.57 9.1161 1998 1184.8 0.974 4533.73 5.5978 1999 1220.66 0.97 4482.31 9.0006 2000 1403.85 0.985 4435.75 9.1978 2001 1573.8 0.992 4424.02 11.8156 2002 1805.2 0.987 4592.3 10.6 2003 2158.2 0.999 4675 11.8 2004 2648.5 1.037 4691 12.7 本表中,K代表四川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L代表四川省全社会就业人数量;P代表四川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G代表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数据来源:1,四川省2002年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信息网; 2,四川省2002年到2004年的统计公报,四川省统计信息网; 参考文献: 1,庞皓,李南成,《计量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3,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4,广东省2002年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5,广东省2002年到2004年统计公报,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6,四川省2002年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信息网; 7,四川省2002年到2004年的统计公报,四川省统计信息网;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