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中国经济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 【字体: 】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30 15:41:16   点击数:[]    


改革热情,都抱着混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时这样说:改革是找死,不改革
是等死。大家也都知道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但问题是出路何在?他们曾尝试过到香港去出
卖中小国有企业,结果无人问津;回来动员职工买,但职工对企业没有信心,不愿意出钱
买。他们认为,如果要出售企业,就不能过分强调“国有资产不能流失”这一口号,在产权
界定方面要松动一点,否则就不会有人买。一位在财经委主持工作多年的负责人更是直截了
当他说,国有企业从体制上来说有很大毛病,仅依靠经济改革很难奏效。
在这次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少亏损企业的厂长经理对“政企分开”
很有意见。细问之下,才发现他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一点:政府不出面为他们到们行疏通,
他们根本借不到钱。所以他们反对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政府割断银行资金供给的脐带。
总之,近几年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看起来轰轰烈烈,各类传媒不断报道它们在分流富余
人员、制定公司章程及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如何努力掘进,但没有实质的进
展却有目共睹。这一点有事实为证: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在1996年7月宣布,全国百家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结束,将从原定的1996年底延迟到1997年底。将这些事实联系起
来,就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正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想放手改革却没有找到“突破口”。

无法回避的所有权问题
所有权问题最终是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生存的背景是政府对各种
资源的高度垄断,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成了一个悖论:在产权关系上,名义上的
产权所有人连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都说不清,更无从谈得上如何支配及全权转让。“所有者
虚位”的结果是使国有资产的财产权利私人化和财产责任公有化,使国有资产成为“内部
人”的寻租对象。
怎样搞活国有企业,这并不是时至今日才提出的新问题,早在中国经济改革由农村进入
城市阶段之初,这一问题就已非常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并被当作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
题。为什么总是解决不了?其实只要将改革思路一理,就明白根源在何处了。
所谓国有企业改革,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一是产权问题,二是企
业的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是否相容的间题。绕开这两个问题去谈改革,肯定是徒劳无功之
举,因为前者决定了中国企业行为政府化,而已经政府化的企业无法适应日渐市场化的外部
环境。这一点己为事实所证实:在80年代末期,国有企业还只是“三分天下”的局面:三
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亏损,还有三分之一暗亏。而到了1994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已扩
大到48.6%,个别省份甚至达到60%以上。到1996年上半年就出现这样令人震惊的情
况:这一年的头4个月累计,国有企业利润盈亏相抵后净亏损215亿元,而1995年同期为
盈利151亿元;国有工业企业生产增速仅5%,明显低于正常运行区问,企业库存上升,产
销率下降,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盈利不抵亏损的全领域净亏损。
上述情况说明,国有企业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研究中国18年的改革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逼”出来的,也就是
说政府总是在局面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才迫不得已背水一战,放手放权。18年前是农民
活不下去了,于是就放手让农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农村改革;在解决不了城市就业
的压力以后,就放手让人们自谋生路,于是就有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广东不是国有企业
重地,于是放手让它搞改革,搞经济特区;而上海因是国有企业经济重地,国家财政命脉所
系,前些年一直不让越雷池一步。而结果是放开一点就活一点,不让放开就死路一条。
应该说,国有企业陷人目前这种困境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
绕开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的,也就是说一直是在外围作战,没有深入“病根”动手术。从浅层
次看,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得到抑制后,市场由供不应求的
“卖方市场”转为供求平衡直到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从而导致企业销售不畅的矛盾加
剧,产品积压上升,生产率下降,产销率偏低。针对市场疲软这一问题,1996年中国人民
银行连续通过取消保值贴补率和两次下调利率,指望此举刺激消费,降低产品积压率。但几
个月过去,看来收效甚微。针对企业者化、技术落后的问题,政府则采取注入资金,大搞技
术改造,对生产要素重新进行优化组合等方式,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但是在
所有的措施陆续出台以后,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构大调整、技术大进步、存量大流动的局
面。人们从各类传媒公布的消息中得知,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令人担忧:国有企业资产损失
和资金挂账问题突出,空壳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1/4,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难
以步人良性循环。而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平均达70%)这一事实,已使人们预感到:如
果再不着手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问题,任其将危机转嫁,最终的结果是拖垮银行,导致金
融危机。
国有企业现状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引起的。这个深层次问题就是前面所谈到的所有权问
题和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问题,其实质就是国有企业的运行规则和市场经济法则能不能相容
的问题。
针对所有制改革问题,理论界倒是动足了脑筋,先是将“所有权”变为“产权”,“私
营”变为“民营”,使“产权重组”这一举措避开“私有化”的恶名,免受攻击。但在所有
权这一问题上如何改革,一直存在互相对立的两种思路。一种思路认为“只有国有大中型企
业才能救中国”,另一种则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摆脱困境。这两种看法都把所有制的变革看
作是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前者虽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但却顽强地坚守“阵地”,“抓
大放小”的决策出台后,它只是丢了效益不好的小企业这一块已成为“鸡肋”的资产;后者
因一直存在事前的政治性制约,没法公开讨论而停留在含义模糊的口号上,井没有什么更明
确的思路和实施方案。
笔者在这里只能说一点:产权亦即所有权问题其实最终是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因为
只有形成“所有者在位”的产权关系才能让企业的产权所有者有效地承担资产责任和财产损
失,而且这一点恰好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中国国有企业生存的窄景是政府对各种资源的高
度垄断,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成了一个悖论:在产权关系上,名义上的“产权
所有人”即人民连自己到底拥有多少财产都说不清,更无从支配及全权转让“所有者虚位”
的结果是使国有资产的财产权利私人化和财产责任公有化。所谓“财产权利私人化”,是指
国有企业的经理层又国有资产享有等同于支配私人财产的权利这一事实;财产责任公有化是
指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产生的亏损,企业经理层均可不负责任,而由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亦即
国家来负。这种既拥有支配财产权利却又无须承担财产风险的现象是中国国有企业病根所
在,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份难以消化、也不可能避开不加清理的遗产。中国经济发
展目前己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国有企业所有的问题都已暴露,但又还不那么十分尖锐,应
该说是改制的最后时机。如果放弃这一时机,可能等到允许讨论之时,已经丧失了讨论的意
义。目前的事实是:在许多中小匡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自发的或非正式的私有化,
即未经许可而将财产转化为私人资产这种事情已经非常普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国有资产
流失的去向较集中,主要是由国有利集体企业流向乡镇、私营企业或个体户,由企业流向个
人。如某国有企业曾发生较大资产流失13起156万元,其中12起130万元流向非国有企
业,少数人在这种流失中获利。可以说,自实行承包制以来,国有资产流失的闸门就打开
了,不少地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买方市场条件下民营企业经济行为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文章: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探索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 ››加强我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对策分...
  •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
  • ››继续深化对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
  • ››探讨如何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
  • ››浅谈M证券公司薪酬体系的完善策略
  • ››高技术企业价值产生的实证分析
  • ››论我国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企业的策...
  • ››以色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产生的...
  • ››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解析
  •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