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理论或学说一直是区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哪里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哪里就有产业集群现象的发生,因此也可以这么认为,人类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的历史。文章介绍了在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学者的主要观点,探讨了其研究的新进展,并作出了简要评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评析
1.导论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理论或学说一直是区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区域科学中研究问题的起点就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即解释集聚的如何产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理论或学说更是成为了区域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出现的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geographical proximity),这些不同规模等级的、不同类型的关联企业和其发展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种空间集聚体,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企业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为什么会产生产业集群?它的演变过程如何?如何通过产业集群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来培养区域的创新优势,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众多产业集群现象的理性思考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本文将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动态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介绍不同学者的主要观点,并作出较为科学的评析。
2.国外传统主流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理论,也是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区域产业布局与集聚、区域经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论。由于区位理论必然把空间和时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区域理论取得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产业集群的理论思考。
2.1 成本决定论的产业集群理论
该理论研究的是在特定区位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类活动可能获得的更大成本节约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该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但是其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Thünen的经济思想。Thünen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一书,在该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但该模式也存不足:它只揭示了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外扩散的向心力,并没有考虑到将经济活动拉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心的向心力。Thünen似乎也意识到了该模式存在的不足。因此,Thünen(1966)在该书里接下来论述了导致产业集聚的向心力量:(1)只有大规模的工业企业采用节约劳动的机器设备的生产方法才是有利可图的,因为这有利于对劳动力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2)工业企业的规模水平依赖于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3)具有规模水平的工业企业只有位于具有众多产业部门集聚的城市中心才能生存下去,劳动分工与工厂的规模水平存在着紧密的联系;(4)由于采用机器设备生产机器设备的方法,机器设备本身是众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而这只有在产业集群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下才能被有效生产出来。技术创新不断增加机器设备的复杂程度,而机器设备越是复杂,对产业集聚的要求性也就越高。杜能(1966)同时论述了交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城区的产业集聚。然而,Thünen最终未能将它的一元中心空间经济理论与产业集群的有关经济思想统一起来,建立起孤立国的非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我们知道,Thünen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德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所分析的产业集聚涉及到了产业关联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因此,Thünen不但是区位选择论的鼻祖,也是产业集群理论的鼻祖,他为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并且,Thünen的一般均衡模型得到了长达十年的经验数据的验证,难怪Sehumpeter(1954)称Thünen为计量经济学的先躯,Fujita、Krugman(2004)也称他为可计算地理一般均衡模型的先躯。Weber(1909,1929)是较早而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产业区位论并对工业区位进行规范研究的经济学家,并首次提出了“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的概念。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探讨了产业集聚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之后,Hoover(1936)修改了韦伯的体系,他考虑了更为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中投入的替代物和规模经济。他认为,任何一种产业都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即单个工厂、商店等的规模经济、单个联合企业体的规模经济以及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
2.2 利润决定论的产业集群理论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空间形式与功能在生产布局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决定论由于排除了市场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说明企业实际的区位选择和相关产业的配置过程而受到批评,继而发展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利润决定论。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Christaller(1933,1966)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他认为,高效的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心然是以城市为中心,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网络体系。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将对产业集聚产生强有力的拉动效应”。L·sch(1940,1954)在继承Christaller思想的基础上,认为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交替作用导致生产厂商形成的最大利润的区位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市场结构,而不是Weber学派的点状市场,也不是Hotellng(1929)学派的线型市场。L·sch还拓展了区位理论的范围,将贸易流量与运输网络中心地区的服务区位问题也纳入其中进行研究,分析了区域市场规模和区域市场需求结构对产业集聚的方向性选择问题。L·sch的这一思想为后来学者研究区域产业和市场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城市经济学的代表Beckmann(1970)拓展了L·sch的工作,认识到当地商品的需求会影响一个等级结构中的城市规模,并且,他的空间均衡连续流模式从处于一定地域空间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出发,为空间经济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3 综合决定论的产业集群理论
随着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工资水平及价格水平的变化以及产业关联效应、市场规模大小等因素有关,因此企业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Marshall(1890,1920)提出了“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概念,他的“小企业群落”理论认为在这种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企业,他们规模经济较低,但专业化程度较高,联系十分密切。Marshall(1964)指出企业的区位集聚有三个原因:第一,劳动力市场共享:几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区位提供了特定了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确保了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了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第二,中间投入品共享:地方性产业通过产业的前后关联效应可以支持非贸易的专业化投入品生产;第三,知识溢出效应: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函数好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尤其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促使知识的地方化溢出。总之,Marshall在收益不变、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认为产业区的形成是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这种经济组织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等特性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区域经济学家Isard(1956)认为,应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