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如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形成的电子产业中间产业集聚群,是一个以日美投资为主面向出口市场的产业集群。(3)信息化浪潮推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数十年的繁荣和在信息技术领域不但引导潮流的神话,激起了世界各国建设高科技园区的热潮,我国也不例外。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近10年的开发,构造了三大国家级基地,即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创业基地。(4)政府规划扶持的各种工业园区: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出现一批有政府规划和扶持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如上海漕泾化学工业园区是1996年上海市政府规划和启动的。目前该工业园区已吸引了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如BP公司、拜尔和巴斯夫公司等,总投资达70亿美元的项目已经启动。
中西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建议 通过以上规范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对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根据波特的研究,产业簇群发展始于国家层面,但已经延伸到省和地方,新西兰约四分之三的地方经济发展单位都是采用界定产业簇群和促使升级的办法,作为它们活动的整合机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现在都在加速发展,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同珠三角、长三角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地区省份产业集群发展极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数量少、质量低。这不仅高新技术产业如此,而且传统产业也是如此,甚至有些省份至今还没有自己像样的产业群。为什么西部地区省份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笔者认为除西部地区有些省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之外,还有如下几个主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不太重视产业链整合与产业集群规划、电子化供应链管理运用问题和政府行为问题等。对中西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政府引导、市场选择、企业主导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基本原则。一些地方政府处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良好动机、强烈愿望,政府替代市场选择,强制企业搬迁等催生形式上的产业集群。政府应是集群的催化剂和润滑剂或者桥梁,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建过程,要让企业成为集群的主导者,不要企图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新的产业与产业集群最好是从既有的集群中萌芽。政府不要刻意创造产业集群,要避免创造产业集群导致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不同的地区追求相同的产业集群重点导致的重复建设。 (二)产业集群产业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尽量避免盲目照搬。地方政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计划,不能只瞄准发达地区发展起来的集群类型,如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或外向型的出口加工业等,应该考虑包括农业、轻工业等传统产业,还应该考虑萌芽中的或新兴产业群。实际运作中,早期的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应该兼容并蓄,从各种类型、有代表性的产业机群中筛选出适合本地方情况的方案。 (三)大力发展民间部门,发挥它们对产业集群生成、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积极参与民间部门主导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比政府全盘掌控更有机会让产业集群发展成功。地方政府应加快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改善集群的结构。 (四)集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规律。地方政府应把握集群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对集聚产业的整合、调整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言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群集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1期。 杨建文等,《产业经济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