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有没有穷人的经济学?有没有关注穷人的命运,为穷人服务,帮助穷人走出困境、奔向小康、步入富裕的和谐康庄大道的经济学?有!那就是作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资本论》。正当经济学界苦思寻觅,一个个无功而返之际,我们拂去落加在《资本论》上种种非难与误读的理论尘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阳光如此夺目,它必将照耀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坦途。
是的,经济学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穷人?我们能指望在中国大地大红大紫的主流经济学吗?全盘私有化,腐败是改革的润滑剂,国有企业破产与大型国有企业MBO,土地私有化,如此等等,精英们的这些主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举措已经给中国经济,已经给中国的贫富差距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几乎是每一个公民特别是每一个劳苦大众都切身感受到了的。如果有人说,正是这些令人质疑的理论与举措在制造穷人,我想也绝非空穴来风。虽然直接说西方主流经济学就是富人的经济学尚缺乏科学论证,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也决不是为穷人服务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以及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主流经济学,从来都是注重经济现象分析,回避经济关系的研究,从来都是站在资本的立场上来看待改革与发展问题,从来都是回避乃至掩盖经济社会的生产关系本质,特别是对劳资关系讳莫如深。如此庸俗化的经济学,我们穷人、我们劳苦大众能期盼它什么!
谁都知道,《资本论》是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是劳苦大众,是我们穷人的经济学,是我们的“圣经”[1]。过去,我们更多地从政治、从革命角度理解《资本论》,其实如果我们与时俱进地从经济、从建设的角度来解读《资本论》,同样会领悟到其划时代的科学意义。本文,就是作者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性探索。
第一,《资本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整个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的成果,劳动是经济社会的“太阳”,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劳动的恩惠!从而在本质上回答了劳动在经济社会的位置,廓清了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这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劳动者,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科学的根本立场。
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第一卷时,该书有一个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全书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庸俗经济学、对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的批判,自始至终都坚持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从而彻底将横行一时、不可一世的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批得体无完肤。所谓劳动获工资,土地获地租,资本获利息,这种表面排列整齐,现象上似乎有理,操作中仿佛合规的按生产要素进行财富分配的模式,只是对资本剥削劳动的“雪埋”。马克思在书中令人信服的科学分析与论证,使我们透彻地洞悉出资本社会的秘密,令庸俗经济学的理论误导焕然冰释。
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将全部生产要素合理地资源配置,并有效地进行商品生产,这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模式仍然的无奈的、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也许现实并没有创造出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分配模式,所以在马克思的全部书稿中,始终都并未对资本参预运作的商品经济的分配提出新的分配公式。反倒是,他对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后来社会主义国家依据马克思的理论实行一元化按劳分配,却都不成功。其根源在于,我们忽视了(有时甚至全然不顾)马克思对实行按劳分配社会的充足条件的满足。在没有满足充分条件下以革命热情强行按劳分配,使得经济变得毫无效率。[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当今社会的现实中,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乃至其它形式的经济并存,资本与劳动权利并存,多元化分配模式的选择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选择可能是一种次优,但迄今却并没有最优。在这种多元化分配的模式中,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经常的,也是不可避免。我曾经作出过如下判断:经济社会中的多半乱子都出现在分配领域。[3] 目前这种乱子我们几乎经常可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必须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各种生产要素中,劳动力价值被低估是经常的。在现实中,被低估的不仅有股市流通中的某些企业的股份,不仅有知识分子的知识产品,劳动力价值的低估是最为严重的低估。现今业已成为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严峻问题。
第二,书中关于劳资关系的论述,对于处理当今社会的劳资关系,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状看,劳资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最本质也是最大的和谐[4],劳资和谐是当今社会稳定的一个基本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向世人展示了劳资关系恶性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的严正关注!
作为对资本社会的经济分析,《资本论》全卷以劳资关系的分析贯穿始终。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关系即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关系,表现在经济生活中就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人格化形式,后者是前者的物化形式。恩格斯说过:“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5]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嬗变为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据统计,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1.5亿,这1.5亿农民工所在企业,基本上是私有经济中的非公有制企业,那末农民工面对的基本上都是私企老板,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意义的劳资关系。非公有的私有经济在我国,目前已经占据半壁河山[6]。庞大的私有资本,庞大的农民工的劳动,由此结成的劳资关系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产生的影响力,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由于劳资关系在当今中国愈益成为重要的经济关系,因而劳资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从而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程度。
校正劳资关系,使之两势均衡,和谐相处,通常有两种方略。一是通过经济政策规范企业资方对待劳动者的行为,即合理限制资本的本能张力;二是劳动者组织起来,通过合力与资本博弈。应该说,有数百年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积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调和劳资关系不仅是可能的,有时也是有效的。劳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外部经济环境与内部公司治理的变化、特别是劳资双方力量对比及博弈状况而不断变化。但劳资关系应当有一个社会认同的底线,这个底线有三个基本要素:对资方讲,必须保证资本的合理赢利;对劳方讲,必须保障其生存与发展即劳动力的再生产;综合地讲,必须保证资源配置企业正常运行。
第三,书中揭示了在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有一种永无休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势,这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认识到这一点,作为经济管理部门应该以经济手段来减少其负面带来的影响,弘扬其正面带来的效应。
永无休止地追求剩余价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正面意义在于,正是这种“经常的冲动”与张力,成为市场经济奔腾向前的引擎,成为企业不断发展、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强劲动力。不仅如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就是运营成本的减少,产品成本价格的降低。可以说,资本的这种精神,使得经济社会充满活力。然而,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资本追求企业利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往往会忽视社会效益;其次,由于在劳资关系中资本是强势方、劳动是弱势方,这样会经常置劳动于不利的境地;最后,追求最大化的本性,会千方百计地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减少劳动环境的投入,尽量少地为劳动者居住条件的支出;它的综合效应就是使社会和谐出现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追求利润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