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这种单纯经济面的因素,尚不足以说明糖业投资中台湾人资本未有成长的现象。在他《从对糖业之投资看日俄战争前后台湾人资本的动向》文中,强调"六三法体制"对台湾人资本的限制,正是形成台湾人对机械制糖投资意愿消极的主要因素。(注:黄绍恒文章见《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3(1996.7):83-146。)
有关糖业生产的另一个问题是"米糖相克",意即日本统治时期由于总督府奖励糖业和新式糖厂的锐意经营,使蔗作面积短期间增加。糖业兴盛使蔗价提高,农民在机会成本选择之下,不少稻田转为蔗作。稻作与蔗作的可代替性使糖厂订定收购甘蔗价格时,必须考虑农民植蔗的机会成本。因此,若米业兴盛,稻价抬高,而蔗价不跟着升涨时,糖厂将收不到足量的甘蔗。这两种产业彼此牵制,形成"米糖相克"。(注:"米糖相克"的现象,日本学者已经提及,台湾方面的研究可参考柯志明的二篇著作,即《殖民经济发展与阶级支配结构--日据台湾米糖相克体制的危机重构(1925-1942)》,《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3(1992.11):195-258;《"米糖相克"问题与台湾农民》,收于《台湾经验-历史经济篇》(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一),页235-250。)近年古慧雯、吴聪敏《论"米糖相克"》从甘蔗原料市场均衡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个现象。他们强调台湾蔗价实受日本糖价影响,而日本糖价与美国糖价的变动有高相关,显示国际糖市景气影响日本糖价。据此,笔者推论国际糖价的波动牵动台湾蔗价,进而影响蔗农的种植意愿。(注:《经济论文丛刊》24.2(1996):173-204。)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