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87年5月在武汉召开,在这以前在黄山召开了“世界近代史上的现代化问题”研讨会。 [5]③我想赘疣一句:1928年后这个词创行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大约四十年代改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王亚南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直到解放后修订第六版仍保持原称,深有见地;1987年十三大以后,有些文献又恢复了“半封建半殖发地”的称谓。 [6]④ 18世纪论者可以Joseph Fletcher为代表,见《剑桥中国史》第10卷,中译本第41页;16世纪论者可以Frederic Wakeman Jr.为代表,见所编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l mperial China.1975年版第2页。 [7]⑤这种看法见于笔者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所写“中国经济史”词条。 [8]①这个词正式出现于1954年出版的费正清、邓嗣禹合编的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 Servey一书的序言中,但这种观点是早已流行甚广了。 [9]②国外在这方面比较详尽的一项研究是1984年出版的美国Paul A.Cohen写的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是“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学”,这也是该书的主旨。 [10]③本书《早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11]①我国近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峰,迄今还是个谜。三十年代,有人认为按产值计,最高在1930年。解放后,中央手工业管理局把它权定在1936年。最近,有人提出应在1912年。我们研究,大体是在1920年。 [12]②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89页。 [13]③西德是把年销售额不满30万马克、职工不满10人的企业划为手工业。1949-1979年,手工业的销售额由210亿马克增为2,520亿马克,职工由322万人增为416万人。同时期,日本经济的发展也得力于这种小企业。 [14]①古田和子:《日中两国缫丝业比较》,译文见江苏省中国经济史研究会:《经济论衡》1986年版。 [15]②丝机制式见Robert Y. Eng:Economic lmperialism in China:Silk Production and Exports,Berkeley,1986.P.170—171。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