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以及上述每项产业的创办,却不是西方的意愿。以钢铁为例:当时西方是钢铁输出国,1881年到1891年它们输华的钢铁增长了10倍,它们自然不要在中国设钢铁厂来自我替代。而创办汉阳铁厂的张之洞可说是个钢铁迷,他在1889年给李鸿章的电报说;“晋铁如万不能用即用粤铁,粤铁如亦不精不旺,用间铁、黔铁、楚铁、陕铁”,“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这种创业精神,以及上述技术上的时代追赶,如不归功于某个人,都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能动因素,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见诸实践。即以“机船矿路”路线而论,以及当时更为普遍的一求强”一求富”要求,也不就是“冲击一反应”模式,它不仅是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为基础,还有自龚自珍以来的“思想之解放”(梁启超语),以至可追溯到17世纪的社会变革和“明夷”思想。
然而,洋务派的“机船矿路”路线最后终于失败。后来,中国新工业中唯一略有发展的反而是棉纺织工业。这是中国的不幸,也是中国的近代化步履蹒跚的原因之一。“机船矿路”路线的失败有种种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有待史学家去总结。不过,我想至少原因之一是它与中国传统的经济脱节,不能发挥经济效益。而后来棉纺织业之所以略有发展,则恰是因为当时的纺织厂都是以纺纱为主,纺纱卖给农村织布户,充分利用了传统手工业的能动因素。棉纺织以外,他业也有类似情况,下面再详述。
这就又产生了一个传统经济与近代经济的关系问题。本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都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经过马克思所说的“三阶段”的过渡,走上机器大工业的。在这里,传统与近代犹如母与子,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而在中国,这两者却变成完全对立的东西。长期以来,人们是把传统的东西都看成是落后的、封建的、阻碍近代化的东西,好象非统统打倒不可。这是因为,中国开始建立新式产业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人侵以后,传统与近代的关系变成了东方与西方、土与洋的矛盾。西方资产阶级是要按照自己的面貌去改造世界,①他们所遇到中国的传统的东西,就应当都在打倒之例。
除了以救世主自居的种族主义偏见外,近代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把中国看成一个停滞的、永恒不变的社会,只有靠西方文明来唤醒它,才能得到解脱。这种停滞不变的理论可以追溯到黑格尔,他把中国置于人类历史辩证法之外。以至马克思也受其影响,把两千年来封建的中国比作木乃伊式的社会。加以韦伯主义对中国儒学的宗教观解释,中国传统社会就失掉了任何能动的因素。
不幸的是,许多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的文明也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直到最近才有了改变。这一方面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中国人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侯,正值革命高潮,从“驱逐鞑虏”到后来的反封建,对传统的东西都重在批判,很难说一句好话。不过,六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改变。在国外,已基本上突破了中国社会停滞不变的理论,对于宋代以来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人口、价格的变动,地区经济的演进颇多研究。中国学者作了更多的工作,尤其是对于明清经济的发展,地制、租佃、雇佣关系的演进有深入的探讨,而1955年以来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尤有成绩。
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孕育出来的,任何人不能割断历史。这在政治史上,尚可有外族入侵,或宫廷政变,立即改变政权。经济史则不能这样。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任何经济现象都是一个过程,有它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传统经济和近代经济的关系也是这样。象封建文学有精华也有糟粕那样,传统经济中也有积极的、能动的因素,或在改造过程中仍须加以利用或暂时利用的部分。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高度集约化经营,以至亩产量达到世界的高峰,到今天还高于美国和欧洲;这个特点,到今天我们还在利用。不过,与本文所谈工业化关系更密切的是传统手工业,下面就专论这个问题。
机器大工业和手工业
西欧的工业化,有个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代。实际上,那时的手工工厂也非十分普遍,但马克思称之为“时代”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指出其重要意义。在这种经济形式中,生产技术还是手工的,但生产关系己经是资本主义的了,它能够实现一定的规模效益和劳动组合效益,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生产社会化。西欧经济力量的膨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资本价值观念的确立,都在这个时代。非洲、印度的征服、澳洲、美洲殖民地的开拓,物质上都是靠工场手工业的威力。荷兰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都是手工工厂和农场发展的结果。近代经济理论就是这时出现的:托马斯·曼、威廉·配弟的全部学说,魁奈的《经济表》,都是手工工厂和农场的产物;斯密的《国富论》出版时,蒸汽机尚未在实用上推广。
中国也自16世纪就有工场手工业出现,但这种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迄无多大发展、到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和洋务派创办新式工业时,就是自国外引进全套设备。这就形成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只能从外国移植而来,没有本国传统经济的贡献;经济史学者也大都两眼只重视那些大烟囱工业,很少去研究手工业的演变,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
我们考察了30个传统手工行业,它们的产值约占全部手工业产值的85%,因而有足够的代表性。这30个行业中,有8个在洋货大量入侵后被摧毁或部分摧毁,其中主要是手纺纱。别的都产值比重不大。其余22个行业都维持生产,并且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1]①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工场手工业(包括散工制)的发展。到二十年代初,所有我们考察的这些手工行业中,都或多或少有了工场手工业形式。并且,民族机器大工业发展最快的时候,也是工场手工业发展最快的时候,乃至在同一行业中,也有这种情况。另外,鸦片战争后兴起的新手工业(我门考察了18个行业),也大部分有工场手工业形式。据我估算,到1920年左右,工场手工业的产值,大约比之官办的、民办的和外国资本经营的机器大工业的产值加起来,还稍大一些。中国确实没有一个工场手工业时代;不过就工业生产的资本主义化来说,工场手工业的地位决不容忽视。
在一定条件下,工场手工业又常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可逾越的阶梯。甲午战争后,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工业,它们在国外已是机器大生产,引入中国后,却变成了手工业。这并不是中国人习于落后,也不完全是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例如针织业,20世纪初,上海一部美式电力织袜机约售900两,一台德式手摇织袜机约售80两。电力机与手摇机的产出比例约为6:1,而资本投入比例为11:1,在当时市场条件下,手摇机具有较大资本边际效益,工场手工业便是最佳生产规模。这些新手工业,大都在二三十年代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仍保留部分手工生产。 传统手工业中,也有这种过渡。例如缫丝业中,由手摇丝车到足踏丝车、到汽喉足踏丝车、再到蒸汽动力丝车;制棉业中,由手摇轧花车到足踏皮辊轧花车、再到蒸汽动力齿轮轧花车;榨油业中,由木槽楔人油榨到人力螺丝油榨、再到动力水压油榨;磨粉业中,由畜力石磨到火轮石磨、再到电力钢磨。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棉织业和丝织业,由投梭机到手拉机、再到足踏铁轮机以至足踏自动提花机,这种手工厂,就足以和机器大工业竞争了。顺便提到,上述这6个手工行业,其产值约占全部手工制造业产值的60%。当然不是说它们已完成这种过渡,如果它们已全部实现过渡,中国也早就实现工业化了。更可引人深思的是,上述这些手拉机、铁轮机、提花机、皮辊轧花车等,原来都是来自日本,后由中国仿造。那么,在已经有了英美式的机器纺织厂后,日本人为何还费力去研制这些手工机械,难道专为销往中国吗?不,原来日本工业化的道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