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      ★★★ 【字体: 】  
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48:55   点击数:[]    

,2000年8月。关于各国家庭的一些印象性差异,在“中国家庭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受到质疑。
[16] James Lee et al. Positive Checks or Chinese Check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No 2, May 2002 .
[17] 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长及其原因》(《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新史学》第5卷第3期,台北)
[18] Arth wolf. Is There Evidence of Birth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7.1 (March 2001)
[19] Cameron Campbell et al. Pre-Transition Fertility in China:Old Wine in New Bottles. 2002未刊稿。
[20] James Lee. Fertility Control in the Past: a Reply to Arthur Wolf. 2002未刊稿。
[21] 方行《清代长江三角洲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2] 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3rd ed.
What Are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 road since structure : philosophical essays, 1970-1993, with an autobiographical interview / Thomas S. Kuhn ; edited by James Conant and John Haugela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23] Core—Periphery通常译为“核心—边缘”模式。世界政治学领域有此模式,经济地理学领域也有同名模式,译名相同。我译“核心—外围”模式,以免误解“边缘”与“核心”之间的广大空间被排除在模式之外,其实不存在另外的中间地带,同属“Periphery”范畴。
[24] 浜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浜下武志《中国の银吸收力と朝贡贸易关系》,浜下等主编《アジア交易圈と日本工业化》,藤原书店2001年。全汉升 “美洲白银与海外贸易”系列论文,《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台北)稻香出版社1996年。
[25] 包乐史(L.Blusse),庄国土等译,《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Mckeown, Adam. From Opium Farmer to Astronaut: A Global History of Diasporic Chinese Business. Diaspora,2002.
[26] 李伯重《江南模式与英国资本主义》,《历史研究》;《走出汉学界》,《视界》第5辑,2002年2月。
[27]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年。
[28] 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提出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恰相吻合而彼此促进,其他宗教与文化则不尽然,他后来的著作也谈到儒家思想与资本主义的冲突。新儒家学派与之针锋相对,如:余英时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杜维明的《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三联书店1989年),黄绍伦《中国宗教伦理与现代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等,此后“儒家资本主义”喧嚣一时。
[29] Adrian C.Hayes,Was Malthus Right about China? The China Journal, Issue 47, January 2002
[30] 吴承明《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新思维》,《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
[31] 李伯重《江南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2] Andre Gunder Frank ,Review of The Great Divergence,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Feb2001, Vol. 60 Issue 1。
[33] 王国斌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的交流与演讲。
[34] 李中清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研究生课程的系列讲座与交流。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之一)

  • 下一篇文章:资本主义萌芽·过密化·商品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