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      ★★★ 【字体: 】  
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48:55   点击数:[]    

。他甚至认为,欧洲的政治、经济组织比较简单,容易发展起新型的关系。欧州和中国的道路都是由自己的历史发展而来的,或者说是利用历史赋予的可能性创造的。[33] 

正是在这种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之上,中西经济发展道路的比较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4、方法论突破之二:史学科学化与现代技术手段

史学科学化,就经济史而言首先表现为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广泛使用。其次是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各种社会科学门类的理论与方法渗透入史学研究。再次,是自然科学方法的借鉴。李中清等开始了可贵的实践,他们通过跨国合作的学术调研,建立大规模的数据集成,引入电脑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富有成效的比较研究

史学科学化,将使史学研究更为精细与缜密,新方法的引入将带来分析工具与研究路径的变革,一些具有共识性的成说将受到重新审视,一些过去无从考察的现象与领域将有望拓展,一些新的理论框架将得以建立。诚如李中清所言,他们所从事的大规模的人口数据集成与分析,将成为社会科学中的显微镜,改变以往的不少人们习以为常或熟视无睹的常规性看法,带来一些以往无从观察的新认识。[34] 如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虽然不应直接套用于历史或现实加以分析,但因其逻辑严密精确,可以减少其他分析方法的漏洞和谬误,同时已有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推导新的结果,发现其他方法不易发现的问题,寻求似乎不相关的现象与结构之间的关联,推导出新的结果,以供历史学实证检验。


加州学派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与长期以来的主流看法大异其趣,促使我们对一些旧有的定论或熟视无睹的成见进行反思与进一步的考察。然而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尚待开拓,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还需完善和改进。因为中西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比较,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重大课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

东西社会的差别与近代分异,这一重大课题引无数学者竞折腰,从马克斯·韦伯的宗教差异与资本主义精神论,到与之相对抗的杜维明等新儒家学派,从诺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的制度变迁论,到享廷顿的文化差异与冲突论,大师辈出,宏论迭起。从假设到分析,从推理到实证,从西方中心到东方视角,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研究范式屡受挑战,加州学派使之进一步走向深入。他们从社会经济史结构与演进的比较之中,创造性地提出工业化与中西大分流不是固有的文化与制度差异的结果,而应当从生态制约与工业结构等角度去探寻,从而将该领域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凡此种种努力,可望导向新的研究范式的革命。

然而,对以往共识性的成说与理论方法的反思,只能建基于更为扎实更为艰辛的具体探索之上,纯粹意识形态的范式转换只会流于空泛。加州学派对传统范式的成功挑战,来自于他们在各自领域的辛勤耕耘与学术反思。在这方面,李中清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式,王国斌的比较研究理论思维,都予人启迪,使人振奋;同样,彭慕兰像是一位勤奋的建筑设计师,而弗兰克则如同其个性一样更似一位激情吹鼓手。同时,范式转换有如凤凰涅槃,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加州学派的新探索,实际上是他们对国际经济史坛包括他们自身的不断反思与辩证否定的结果。范式转换不仅是新世纪经济史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我国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热烈探讨的重大课题。范式革命不是少数人的行为,需要学术群体的共同努力。 注释

[1] 李中清 (James Lee)、王丰 (Wang Fong)著作中译本,陈卫、姚远等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王国斌 (R.Bin Wong)著作中译本,李伯重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著作中译本,刘北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University of Princeton Press 2000.下文引述上述著作观点,仅标明作者。
[2] 如,李中清著作2000年获得2000 Alan Sharlin Award for Best Book in Social Science History, the 2000 Otis Dudley Duncan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holarship in social demography。彭氏新著Winner of the 2000 John K. Fairbank Prize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Co-winner of the 2001 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 Book Prize。 One of Choice’s Outstanding Academic Books of 2000。
[3] 除了上述学者之外,加州学派学者还包括:Von Glahn(万志英), Dennis Flynn,Arturo Giraldez, Robert Marks,Compell(康文林)、Goldstone等,多在相关领域各领风骚。
[4] 迈阿密大学的弗兰克也被“纳入”该派,他本人亦深以为幸,中国学者李伯重因为在加州访学和讲学时间较长,学术理念不谋而合,也成为加州学派的中坚人物。黄宗智等虽然在许多具体观点上与上述学者不同,但基本理念实际上是一致的,因此也有人视为加州学派。
[5]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农民家庭与乡村发展:1368~1988》,中华书局1992年。
[6] Li Bozhong(李伯重),The Form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Market,1500-1850. Akeynote address in the Eighth Annual 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Canada, June 27, 1999
[7] Mark Elvin(伊懋可)认为明清农村可能过度商业化(“The Pattern of Chinese Pas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27)。E.Rawski(罗友枝)认为19后期中国糖茶出口的衰落,在于本国市场的过度竞争。(Competive Markets as an Obstacl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Market in Transition. Academic Sinica 1990)
[8] 彭氏此论萌生已久,见Kenneth Pomeranz, 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 Stat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Inland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9] 有关评论除下文所引外,还有如:Goody, Jack,Falling fortunes of the lands of the rising sun.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11/03/2000 Issue 1460。Vries, P. H. H,Are Coal and Colonies Really Crucial? Kenneth Pomeranz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Fall2001, Vol. 12 Issue 2。Lang, Graeme,Geography as Destiny? Science, 05/12/2000, Vol. 288 Issue 5468。有关书评还有很多,由此亦可窥西方学界争鸣之盛。
[10] “The Great Divergence?: The Roo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nder Development in China Europe”研讨会论文,部分在Journal of Asian Studies(No 2, May 2002)先行发表。
[11] Phil Huang. Development or Involution in Eighteenth Century Britain and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No 2, May 2002。中译文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Involution,黄宗智译为“内卷化”,一段时期内他还使用“过密化”。我译为“内涵化”,内涵与外延相对应,既符合汉语习惯,也符合黄氏所论要旨。方行(2001)论明清土地市场,就使用内涵式发展的说法。
[12] Robert Brenner and Chris Isett. England’s Divergence from China’s Yangzi Delta: Property Relations, Microeconomics and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No 2, May 2002.略有修改和增补。
[13] Ken Pomeranz. Beyond the East-West Binary: Resituating Development Path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orl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No 2, May 2002.
Ken Pomeranz. Response to Robert Brenner and Chris Isett,2002未刊稿。
[14] Jack Goldstone. 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A Comment on the Huang-Pomeranz-Brenner & Isett Echange. 2002未刊稿。
[15] Alan Macfarlane,1.Reflections on “the Great Divergence”: Reliabl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2.Reflections on “the Great Divergence”: Demographic and Social Structures.麦克法兰的这两篇评论分别应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之邀在北京和天津作了演讲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之一)

  • 下一篇文章:资本主义萌芽·过密化·商品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