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民国二十六年[1937]刊本,卷十,页43a。 )至少自十七世纪晚期已经开始款待有名的士人。其家族名园——“洪园”曾经多位名士的光临而蓬蔽生辉,例如天文学与数学名家梅文鼎(1633—1721)、诗人兼书画家郑燮(1693—1765)、太名士慧栋(1697—1758)以及比他更有名的弟子戴震(1724—1777)、诗界领袖袁枚(1716—1798)与两个重要的历史学家钱大昕(1728—1758)和王鸣盛(1722—1798)。(注:《扬州画舫录》,卷十。)自雍正三年(1725)起马家的小玲珑山馆,程家的筱园,邓家的休园成为国家级的名士沙龙(salons),该地定期的举行诗会兢赛,并且有最华丽的款待及优沃的报酬,尤其是当马曰琯与马曰璐兄弟时,这两个藏书家与天才诗人的园林——小玲珑山馆,就成了终年招待各类文人的豪华旅店。当贫穷的历史学家全祖望(1705—1755)感染了恶疾时,马曰琯花费了一千两为他聘请最好的医生。当诗人厉鹗(1692—1752)年已六旬而仍未有后时,马曰琯又为他聘娶一位少妇,且为其安置新居。(注:李垣,《国朝耆献类徵》,卷四三五,页17a—19b。)藉著专业书商的帮助下,马氏兄弟建立了业书楼,收藏了宋元稀有古书,同时也以搜藏书画及碑拓闻名,据云该处是江北最好的。乾隆三十七年(1772)当乾隆下令编辑《四库全书》时,马曰璐之子马裕贡献了大批稀有图书,其中有776种被翰林院传抄。 (注:李垣,《国朝耆献类徵》,卷四三五,页17a—19b。)因为其对文化的贡献,马裕家族和其他三位藏书家(其中两位是浙江的盐商鲍士恭、范懋柱)各获赐得一套《古今图书集成》为奖赏。(注:《清高宗实录》卷九五八,乾隆三十九年,页22b—23a。) 以上所提到的只是一部份商人家庭,习惯提供款待与资助士大夫。一本有名的扬州手册——《扬州画舫录》,陈述了十八世纪时长江下游的有名文人,只有极少数和扬州盐商家庭没有关系,只要说他们这种联系对彼此双方都有好处就已足够了,因为士大夫从商人得到物质的帮助,而商人同时也藉其与士大夫的关系获得社会名声,藉著赞助各类的文化活动,扬州盐商无论其出身如何,实已被认可是真正的社会菁英。事实上,洪家正因已意识到其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禁止其他的盐商家庭成员参与洪家所赞助的文会。(注:《扬州画舫录》,卷十,页14a。) 虽然因为缺乏详尽的资料而无法统计出有多少比例的盐商家庭成员成为士大夫,然而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呈现出他们社会流动的一般趋势。例如拥有筱园的程家,自十七世纪后半叶始富有,程家财富的奠基者——程量入是个相当有能力的总商。(注:关于程家早期的历史,参见乾隆《两淮盐法志》卷三三,页24a—b,卷三四,页7a—b。) 他把事业交给其六子中的长子程之韺,程之韺对平定三藩之乱贡献良多,因此获赐五品服的荣誉,更重要的是他的五个兄弟中有三个具有功名身份,一个举人,两个秀才。这个家旅的社会变质开始较早,到了第三代造就了两个官员,程文正(原文误记为程文政)在康熙三十年(1691)中进士,且坐到二品工部都水主事者;程文蔚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中举,当了知府。前者留下了诗集与文集。他们的哥哥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总商。虽然在《两淮盐法志》中并未提到他们其他的几位兄弟,但是很肯定地他们都受到父亲程之韺相当好的教育,因为他父亲花了很多心血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得到功名。第四代也造就了两位官员,一个是程梦星,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一位是程梦蛟,他透过捐纳得到广平府通判。前者较早退休,并建造了筱园以款待文人雅士;他个人也以诗闻名。(注: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六,页14b。)第五代程家造就了一个全国知名的文人与藏书家——程晋芳(1718—1784),他花了三十多年建造了搜藏五万卷的图书馆,直到家计困难时才出卖了部份图书,在乾隆三十八年(1771)时他中了进士,并为编修《四库全书》入翰林。死时是一贫如洗,负债累累,他的好友诗人袁枚,在他死时还烧了他所欠下的五千两借据。(注:《国朝耆献类徵》,卷二三三,页7b。)事实上,程氏家族非常庞大,如程之韺有十二个儿子,三十多个孙子,更不说有众多的曾孙。在传记中并未提到的也许比起有提到的一样重要。然而,他们有很好的理由去相信在这家族三代之间,盐业只传给其中的一支;而且其中也有后代是非商非士或官员者,过著如同袁枚所形容的恣意于“声色犬马”的生活。(注: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四部备要本),郑二七,页7b。) 程氏绝非例外,其他的总商家旅,如江家也有类似的社会变质的过程。江国茂出生于歙县,晚明时秀才,清初他放弃举业而成为扬州的盐商,当朝代交替时提供了他致富的大好机会。他死时并未能完全实现的企图,(注: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六,页6a—b。 )直到他的儿子江演成为总商后他的家族才致富。(注: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四,页10b—11a。)同时江演的其中一个儿子,继承他成为总商;江演另外一个儿子因为怡亲王的举荐而成为嘉兴知府(译注:即江承玠)。(注: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四,页11a—b。)第四代江家造就了一群文人、艺术家、艺品鉴定家和官员,最有名的是江春,他不但是个诗人而且在十八世纪前半叶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总商。 江春贡献了许多捐输报效,有助于乾隆年间诸多战役所带来的财政问题,因为他的努力和他献计逮捕到一位逃跑的宦官,因此获得了布政使衔,这对一个商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也因此被称为“方伯”(书信中对布政使的敬称)。虽然他是个商人,但他的诗集为当代人所争相兢购,且与全国知名的文人齐召南(1706—1768)和马曰璐齐名。他的嗜好就是箭术与斗蟋蟀,他用昂贵的宋代形式骨灰缸来饲养他的蟋蟀。他建立的康山别业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时皇帝还曾亲驾莅临过。如史书中形容他:“春雅爱交游,四方词人墨客,必招致馆其家,家有厅事,容百人坐,坐常满暇。”(注: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五,页15b —16a。)他曾招待皇帝六次,且两次代表两淮盐商恭贺皇太后生日。 最后,他参加皇帝所邀请所谓的“千叟宴”。但是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时因为他的花费与报效过重,以至于缺乏营运资本。皇帝念在他过去的服务,由内务府库中借发帑银三十万两给他,扣除还给朝廷百分十之的利息外,仍可以维持他的事业。因为年老无子嗣,晚年他的年收入一万六千两,这已比他过去的收入少了很多。死后他的名园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时一度被卖掉,因为皇帝的建议,所有盐商集资五万两将该园承置作为商人会馆(clubhouse)(译注:原史料记作为公产), 这批钱正好可以供给江春那喜好瓷器的养子从事营运的资本。(注: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十七,页4a—7b。)虽然他曾风风光光地高居总商一职,但是他似乎羞于让后代知道他行盐的旗号——江广达,除了袁枚为他所写的墓志铭中曾提到此名之外,其它的地方都见不到他的个名字。(注:《国朝耆献类徵》,卷四五七,页6b—7b。) 虽然江家的规模我们无法得知,但是江春的兄弟及其子中有十五人成为诗人、艺术家与艺品行家等。江昉是他的亲堂兄弟,不但是位诗人,而且是位特异的画家。(注:《清画家诗史》,3b , 页48a。)江兰(d.1807),也是他的堂兄弟,专精于瓷器及散文, 并曾任河南巡抚及兵部行走。任巡抚时因为行政疏失而被罚俸五万两。为了仍能得到朝廷的恩赐他再次捐输了三万两用作水灾救济及公共建设。(注:《国朝耆献类徵》,卷四九九,页24a—29a。)江恂也是江春的堂兄弟,官至芜湖道台,他所搜集的金石书画,甲于江南。(注:《扬州画舫录》,卷十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