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内的经济聚集体。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中心城市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若干“中心”,如商品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等,中心城市通过这样的“中心”对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带动,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加强中心城市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组织和调控作用,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
要对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提出一个完整、可行性的思路及相应的对策,就必须对其基本现状做系统深入的了解。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和案例来分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区级城市在数量上的扩张已经基本完成,但质量亟待提高。
1999年全国地区级城市的数量为233座,占全国总数的35%。按地区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来分组,其中东部地区为103座,占总数的44%,中部地区为90座,占总数的39%,西部地区为40座,仅占总数的17%。从1979-1999年这20年期间,地级城市的数量由64座增加到233座,上升了264%。这期间,207~50万人之间的城市增长速度相对快一些。从全国情况看,全国城市668座,城市数量比1979年增加了2倍。这其中,10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增长了1倍,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增长了50%,50万人以下中、小城市人口增长了两倍以上,数量由173座猛增到588座,升幅达240%。这类增长最快的城市,平均规模只有18万人,主体部分是典型的小城市。这一方面反映了近20年来,城市数量扩张的速度很快,是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暴露出城市的规模不足,功能有限,质量也急需提高。这与一直以来我国限制大中型城市发展的政策有关。从地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来看,全国很多省份普遍存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城市功能偏弱,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未能更好地发挥。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城市质量,弱化了中心城市对广大农村腹地的带动作用。
(二)地区级城市的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显著。
受综合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影响,我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沿海与内地,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带之间差别较大,各省区内部中心城市发展也不平衡。
从全国来看,在全国233个地区级城市中,东部占了103个,相当于44%。中部拥有90个,占全部城市的37%。西部却只有40个,占全部城市的19%。1999年,全国地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有82个,其中,东部9个省(辽宁10个,山东8个,江苏6个,河北5个,广东4个,浙江3个,福建2个,广西2个);中部9个省(黑龙江8个,河南7个,安徽5个,湖北4个,湖南4个,山西2个,内蒙古2个,吉林2个,江西1个);西部九省除了西藏和宁夏没有外,其余平均只有1个。如果用一个地区级城市数在全国总数中的比重来衡量该地区的城市化程度的话,东部和中部在全国中心城市中的份额高于36%,这反映了较高的城市化程度。相对东部和中部来说,西部在全国总城市数中的比重仅为t9%,这也反映了较低的城市化程度。此外,通过对各个城市经济总量、市场发育程度、基础设施水平、投资环境等指标综合分析结果,也证明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
(三)发展地区级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有效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择。
我国的城市功能、城市体系还很不完善,相对于工业化发展水平而言,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可以判断,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依靠农村工业化来推动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已基本结束,中心城市的发展将是下一阶段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而今后区域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将更多地体现为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市化的现实选择。
从区域经济看,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广东、浙江及江苏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中心城市是培育财源的关键所在,是增强发展后劲的最主要源泉。总之,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用日益显现。加速中心城市发展也已成为发达省份的普遍共识,成为其推进城市化的战略重点。
二、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讨论要素流动、行政区划调整、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网络化等有关因素。
(一)要素流动。
从要素流动来看,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必须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人口流动问题。户籍制度以及“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劳动力转移战略是限制我国农村剩余资本向中心城市集中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实现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变“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转移方式为“离土又离乡”的工业化和劳动力转移方式,而后者又有赖于户籍制度的改革。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由政府严格控制的制度体系在发生松动,并成为了改革对象。到目前为止,这种松动的主要表现还不是以户籍制度的彻底改革为特征,而是以逐渐开放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对户籍管理工作进行试验性改革。如2002年以来,石家庄市、郑州市等政府已经相继出台了完善和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新举措,重点放宽了投资、经商、办企业和购买商品房等人员迁入城市的条件,但并没有完全放开。目前,仅仅从要素流动的角度讨论中心城市发展问题,可以讲对其影响最直接的仍是户籍制度。与此相连的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都与户口问题相关。
(二)行政区划。
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和按经济区不按行政区组织经济活动的设想,早在1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并且在上海、重庆、大连、武汉等城市设立打.破行政区划的经济区,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在历史上都曾是某一区域范围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然而解放后在按行政办法组织经济活动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城市所发挥的主要是工业生产基地的功能;城市的经济活动有时只限于为本城市服务,辐射面缩小。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下降,功能萎缩。与此同时,按行政方法组织经济活动,人为地阻断了经济活动的自然联系,形成困扰我们多年的城乡分割、市县分割、乡乡分割、城城分割,这些人为的分割严重制约了经济活力。
最近几年来,某些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的矛盾也相当突出,存在发展空间的矛盾、经济管理权限的矛盾、产业发展的矛盾、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影响了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造成了经济建设中的浪费和不配套。中心城市经济区能打破县市域的局限,在人口、劳力、资源、交通、生产、流通、市场等方面形成一个比较统一、协调的格局,这对我们目前的行政区划提出了改革要求。不但要求经济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和在强大的中心城市的带动下进一步壮大,同时也对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调整,以克服体制性障碍,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和协调功能。
改革现行的行政区划,首先要对一些城市的管理辖区范围进行调整,突破现有行政区划,通过城市形态的调整,解决中心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生存空间,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完善的国家所设置的政府行政体制看,在中央政府下设三级政权机构是比较通行的。简化政府管理层次和职能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通讯、交通的便利,中间管理层次的简化、撤并,县域区划、县级机构和职能的调整转变也是客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