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农业经济

上一页  [1] [2] 


Tags:


   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 【字体: 】  
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7 09:56:43   点击数:[]    

观需要。这不但是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今后各地经济联系越来越广泛,县域不利于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交流。有时,它会成为地方经济分割和地方保护的一个利益因素。而且,现在有的县人口不多,但五脏俱全,县政府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不明显,但对财政增加的负担却是显然的。当然,区划调整要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但主要应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经济的内在联系、区域协作情况以及文化习俗、地理自然特点而定。通过主要扩大地级城市和一些经济强县(市)的地域,逐渐使目前的市、县两级政权改革成一级,并相应地使其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形成中央、市、镇三级政府管理格局。

(三)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网络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通信发展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区域一体化程度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各级行政区域之间仍然壁垒高筑,各自为政,在此情形下,企业往往倾向于分散在各级小区域内摘自我发展。这严重抑制了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不利于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网络化。

21世纪是城市的时代,是逐步走向城市网络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部分产业或服务不再与其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密切的联系,或不再以其所在地的“供养”人口服务为主业,其服务辐射范围也远远超过了当地居民。它立足于某地,却服务于全球或大区域,植根于小城市却服务于大城市。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类空间组织形式越来越发展,并在其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深远的作用。跨国公司是全球化过程中最典型企业空间组织方式,其本部和主要分支机构的选址越来越与传统的自然资源占有型选址、市场区位依赖型选址、地域区位中心型选址无关;而更靠近交通网络枢纽型、信息网络节点型、环境质量优越型和无形、软性资产型选址。

从国际上兴起的“网络型城市”来分析,其基本结论是:现代城市密集地区存在着一种复杂的走廊型城市网络,他们的功能和区位关系特征表现出比传统中心地城市的明显优势,其中美国的旧金山是代表,而这类城市也被称为“网络型城市”。网络型城市由多个不同节点组合形成了一个独特又富有弹性的创新环境。网络型城市比同等规模中心城市享受更大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更少的交通堵塞和更多的自由空间。网络型城市的特点可概括为:不是城市连绵带式的简单堆砌,而是走向空间有序化、多元化和柔性化。这种创新空间是未来城市空间组织的方向。

三、结论

今后的5—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尽快实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有效推进中心城市发展的对策措施,把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和适当扩大城市规模结合起来,促进有条件的地级市向大城市发展

(一)突出地区级中心城市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其功能。

城市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口和非农经济向城市地域集中的过程。自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是一种人为和外生的过程,不是由市场导向的内生过程。目前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成绩是在体制转型时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自发导致的。

目前,中心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集聚和辐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要制定和实施一些鼓励促进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的政策。通过引进人才、资金和技术,促进城市增强自我发展功能。在城市自我发展的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搞开放型城市,这样城市发展才有活力,才体现出较强的集聚功能。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完善,不单是其本身的发展问题,更关键在于;一个区域通过“中心市场”去组织生产的社会化协作和分工。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功能不完善,不能提供高效的服务,限制了城市间的协作和分工,区域未能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十五”计划纲要要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做好“完善”这篇文章,应加强中心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区域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经济协调机制。

(二)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

行政区划调整是加速城市化进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行政区划大多是在建国初期以行政管理和政权建设的需要为依据设立的,数量过多,面积过小,人口偏小,布局也极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以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规模经济,有利于城市功能发挥为标准,采取措施进行合理的行政区域调整,突破各个地区画地为牢的分散格局,适当和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撤乡并镇、撤县并市等。这对于扩大中心城市发展腹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程度;对于精简机构,降低行政开支,减轻农民负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区级中心城市尤其是一些较大的城市可以从周围县(市)归并,对有县无城的县建制可以逐渐将县城调整为中心镇,还可以通过相邻城市合作,形成协作机制。在突出中心城市作用的同时,可对具备一定条件的一些强县区划进行调整,使经济强县能同周边的县进行合并,扩大强县区域,使有条件的强县从市辖县的体制下独立出来,赋予其与中心城市同等的地位和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三)有重点、分阶段地支持和引导一批中心城市的加速发展

中心城市的加速发展有其内在必然性。今后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市场机制将扮演越来越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完全自发的市场活动并不能使城市规模、布局结构达到最优。所以中央政府应当有意识地推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加速发展成100万-200万人的大城市。可以考虑从现有的5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的地区级城市中选择一批基础和发展潜力较好的作为重点支持城市,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促进要素集聚,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城市的规模,促进有条件的地级市向大城市加速发展。这项政策可以考虑以滚动方式进行,例如每批10-20个城市,达到目标后再转向下一批。选择的标准应包括:合理的城市布局,良好的区位条件,良好的或可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基础(特别是有新兴产业的生长点或发展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较好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府和较高的市政管理水平,无明显的资源约束(例如水源匮乏)。

(四)突出“中心”顺势发展,进一步优化我国城镇空间网络结构。

我国的城市功能、城市体系还很不完善,许多活动仍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可以判断,在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依靠农村工业化来推动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已趋基本结束,中心城市的发展将是下一阶段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而今后区域间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为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如此,应淡化有形的行政管理范围,加强区域城市间的协作,以避免中心城市演变成新的块块。

因此,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作用,需要解决城镇空间的网络问题。这里所说的网络,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表示经济发展的要素流动机制,而且表示经济发展的空间网络联系。中心城市是城镇空间组织网络、中的中心环节,而构建合理有序的城镇网络体系,是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城镇网络体系的建立要能兼具中心城市的规模主导地位和空间组织作用。目前我国各区域城市间仍是自我完善、各自为政,随着中心城市产业的成熟和趋同、城镇用地的急剧扩张、城市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认为,应尽快改变现有城市无序的城乡空间扩张,突破城市的行政分割,加速区域整合、重视区域整体协调,寻求城市竞争中的优势互补,这将推动未来中心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杨承训:私有化必定是非均衡的历史灾难——与刘小玄同志商榷

  • 下一篇文章:古希腊民主制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理...
  • ››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挂钩政策的思...
  •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点思考...
  • ››农民工退保:贫穷的无声表达
  • ››回眸2005年中国农村三大历史性事件...
  • ››关于循环经济框架下山区农业营销创...
  • ››农村居民的购物地选择行为:对村级...
  • ››宁夏羊绒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实施
  • ››勃利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 ››当前我国“三农”形势与政策思路 韩...
  • ››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