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此外,在只有简单救济与安抚政策基础上的暴力剥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英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所以,政府的强制干预应当建立在尊重经济规律基础上。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城市经济难以吸纳众多就业人员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建立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劳动技能培训和医疗服务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移民过多对城市经济造成的冲击,从而减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城市化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谷延方等。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3)。 [2]孔祥智。英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是怎样处理工农关系的?[J ].前线,1999,(4)。 [3]卡尔•文博特。大都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l998. [4]张季风。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J ].日本学刊,2003,(2)。 [5]Alan de Brauw and Jikun Huang.The evolution of Chinaps Rural Labor MarketsDuring the Reforms,Journal of Compar2ative Economics,30.(2002)。 [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城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王旭,黄柯可。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及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王洪春等。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9]Tian Weiming,Liu Xiumei and Kang Xia.Social Viability Roles of AgriculturalSector in China ,FAO Agri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3. [10]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1]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2]Liu Yang ,Rural Labor Migration Choice in China &Its Impacts on RuralHouseholds,2003. [13]Todaro,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2nomic Review,59. [14]程蹊等。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农村经济,2004,(2)。 [15]鲜祖德。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6]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2001,(3)。 [17]聂振邦等。我国工业化中期农村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18]诺斯。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19]梅金平。不确定性、风险与中国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J ].农业经济问题,2003,(6)。 文章来源:原载《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