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再用2年建设自己的住宅,6年即可人住。,有个10年光景,一座新城就会出个漂亮模样,那不仅是他们自己建造的,而且属于他们自己。五、劳动者的来源
在建设基础设施和百万套住宅的6年里,建设者从哪里来?被征地的“原地地主”当然没有百万。山东省要号召本省最贫困地区的农民参加新济宁的建设。任何一对山东省的农民夫妇,只要免工资劳动6年,都可以得到济宁新城的一套住房,成为新城的房主。但附加的代价是,在得到住房钥匙以前,该对农民必须将三口人的责任田退还给本省当地的集体,并放弃该户在原居住地的房基地权利(房屋则可自行折价出售),落籍于新济宁。省政府或可规定,签约参加新济宁建设的本省外来劳工,其家乡的农村集体适当发给迁移补助(退还房基地和耕地的补偿),主要用于补贴6年内民工建设新城的伙食开支。原则上,在6年里,百万劳工伙食自理,是变相的“自带干粮”,因为自家的土地还在由自家人耕种。民工吃的粮,名义上是自种自食,本质上已经转化为商品粮。
比起济宁新城原来的“地主”,来自本省其他地区的劳工必须付出更多,因为被征地的农民碰巧占有“地”之“利”,仅凭每户的耕地和房基地就能置换两套住房。一部分原来的“地主”可能不愿参加以劳务换取更多住房的计划,而是去从事利润更高的工作了,比如为百万建设大军提供各种有偿服务。
六、劳动者的组织
在美国,新城市的建设由冒险家们自发组织。但在小农的中国,必然由政府组织。在东亚,国家主导的发展(state-led development )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实质上,对于新济宁城建设,政府的财政责任很小,主要负组织责任。尽管“农民的城市农民建,建好城市为农民”,但缺少了政府的组织,新济宁城根本就不会出现。无论是外国的“巴西利亚”,还是我国的多数大城,在历史上都是由政府组织农民修建的。所不同的是,我国的政府,特别是今天的政府,组织能力特别强。
建设济宁新城需要政府去组织劳工。首先,省政府要组织农民尽量成建制地(基于原有的乡镇、村、组)加入以工作换楼房的城建计划。放弃家乡的耕地和住房,工作6年,在一个巨大的新都市里换回一套甚至数套住房,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计划对贫苦农民应当有吸引力。那是6年的工作保证,比蹲在家里没事干,天天赌博强得多。同时,山东的粮食总产量不会发生实质下降。当人均耕地面积扩大,房基地还耕,粮食商品化程度增加,单位产量还有上升的可能。
应当鼓励农民以村为建制,以村党支部、团支部为核心,组成建筑工程“公司”来参加济宁新城的建设。这样做有五大好处:(1)方便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2)方便民工伙食管理;(3)方便将来成片还耕房基地、重划耕地,合并村庄;(4)方便将来的城市管理;(5)方便把“农民22"培训成市民的任务。
济宁新城的建设工地应当成为一所农民大学。政府要组织教师、官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办“民工夜校”。民工夜校“学制”6年,组织农民接受各种工商技能的培训,并讲授法律、经济、交通、卫生、地理、城市生活、市民精神、世界事务等公民、市民方面的知识。同时,党团机构还要组织民兵和保安训练、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各种技能竞赛,还要制定工伤补偿和奖惩规则,定期评选劳动模范。工作特别出色者,比如优秀的组织者,技术创新者,劳动积极肯干的人,将获得挑选住房的优先权,或取得更多“住宅交换券”,从而得到较大的住房。原则上,建设新济宁的组织者们要占领民工们的全部业余时间,让他们在建设自己新家园、新生活的过程中从农民转换成市民。
七、以新城建设拉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济宁新城建设和百万建设大军会拉动一大批有关吃穿住行的基本产业部门。从事最原始纺织业的妇女也会有工作,比如生产劳动服装、劳保用品。机械生产部门也能恢复生产,比如重型机械和运输工具的制造,建筑材料的开发。大批的相关工业和商业会发达起来。不仅如此,提高我国的粮食商品化,建设农村新村,都属于城市滚动发展的效应。钢铁生产是我国经济的长项,而有色金属资源贫乏和外汇储备过多是我国的大麻烦。通过建设新城,我国将大量进口短缺的金属原料和能源,让全世界的战略原料流入我国,使我国在世界的资源分配中占有较大份额,意义深远。中国经济的高潮会因为数十年的新城建设而变得可持续。其实,最重要的是:一大批农民受到工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了我国的人口素质,扩大了我国拥有的“人力资本”。因此,新城市的建设意味着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迫上发达国家的希望。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组织能力所导致的劳动者质量的提高,是比资本更重要的生产力,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保障。
八、论新城的经济可行性
到此,所有人都会问,山东省300万农民挤到“新济宁”来为什么,做什么工作,没有“钱”怎么做?这一问题很不简单,笔者主要思路如下。
首先,山东的300万农民到新济宁来干什么?答案是,他们来改善生活。
1.什么叫“改善生活”?改善生活主要体现为改善居住条件。除了延续种族的本能,吃、住、行是生活的基本内容。如果视我国20亿亩耕地的产出为常量,改善居住条件就是改善生活的基本内容。改善了居住条件,才能改善“行”的质量,也才能改善“吃喝”的质量。因此,改善住房条件是增加财富的最基本途径。一般而言,哪个国家的住房条件最好,哪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就最高,那里的人民也就最富裕。对老百姓而言,住房是一生能拥有的最大宗财产。
2.怎么“改善居住条件”?基本途径是改变居住地点,迁移到居住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在那里拥有住房。在居住质量高低方面,城市与乡村有个门槛,代表“质”的差异。人的聚居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叫“城市”,就在本质上区别于“乡村”。那么,聚居规模的“门槛”
在哪里呢?数量的差异无法说明问题,千人为村,万人为镇,十万人为城,不能表达城乡质的差别。城乡之间的门槛是:有了一定的人口聚居规模,才可能“经济”地修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如自来水厂、上下水管网、高压电力网、管道煤气网、机动车道路网、有线和无线通讯网、地下铁路网、连接大城之间的高速铁路、飞机场,等等。正是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附属产品,比如抽水马桶、小汽车、达到饮用标准的自来水等,导致城市的居住条件比乡村好。今天武汉高楼里普通人的居住条件,强于昔日乔家大院主人的居住条件,尽管乔家是当年山西省最富有的人之一。无论乔家多么富有,他修不起飞机场、煤气管道、电话局、大型医院、高速公路、甚至自来水厂和冲水厕所。所以,对“乡下人”而言,改善生活首先是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居住条件的最简单办法是迁居到城市,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
3.现有的城市太少,基础设施已经“饱和”,扩建的开支过于昂贵,而且严重缺水,不能再为数以亿计企图迁徙来的乡下人提供拥有城市住房的机会,提供较好的生活了,甚至暂时不能再允许乡下人迁移进来。看到每年“春运”期间在铁路网上盲动的数亿农民,除了建设新的大型城市,还有什么别的答案吗?
出于历史原因,我国建城的速度属于世界上最慢的一类,城市化比例在世界上最低,建新城的“帐”欠得太多了,使中国农民患上了世界上最强烈的城市饥渴症。危机孕育了采用非常手段迅速建设大型新城的可能性和机会。一旦出台用乡村的耕地、房基地和劳动力来换取未来大型新城市楼房的政策,农民加入换房计划的热情会像井喷一样爆发,重现一个浪漫火热的时代。与50年代完全不同,我国今天的农民有建城市楼房的能力和经验,有80-90年代在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