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不仅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的步伐,而且东部地区也要加速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也就是说,东、中、西部携手共进是这次区域战略重点西移的重要特点。西部大开发并没有忽视东部地区的发展,更没有使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不发展为代价。而是在一个已经存在地区差距的经济整体中,既推动西部地区发展以缩小东西部差距,又不牺牲先发展的东部地区的经济效率,实现东西部共同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 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必须使各地区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进行优势互补和整合。党和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不再单纯地实行地区倾斜政策,而是强调“要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地区优势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把东、中、西部各地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进行优势互补和整合。 对于西部地区,不仅要发挥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最重要的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注:朱镕基在新疆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9月13日。)。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形成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中部地区地处中国腹地,由于和西部地域上的连通性,党和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一整套战略指导思想,始终是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赋予中部地区“被开发者”和“开发参与者”双重角色。同时,中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十五计划建议指出“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运用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要利用农业和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地位,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9日。)。 东部地区具有对外开放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人民日报》2001年3月18日。)。 第三,形成东、中、西部地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经济联系。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靠东部地区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也需要西部地区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实现东西部的共同发展,必须把握并有效地体现这种地区间的内在关系,“努力形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党的十六大也强调:必须“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一方面,国家开发西部的重要出发点,是为东部地区经济再上台阶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并带动中部地区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发展。1999年12月1日朱镕基在“新加坡讲座”时说:“加快中西部发展是中国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定会象前20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样,将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强大的市场与发展前景,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注:朱镕基:《迈向新世纪的中国与亚洲》,《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日。)。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要把自身的再发展与中西部的发展结合起来,更加重视支持和参与西部开发,更好地发挥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东部地区技术、人才、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注:江泽民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3月8日。)。 第四,推动各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生产要素在区际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东西部各自比较优势的发挥并整合成整体的优势,要通过生产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和组合才能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尤其是地区经济结构水平差距日渐突出,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国民经济结构在区域间进行调整,达到优化升级的目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也正在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的特点,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把“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并指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东西部经济结构调整。 东西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把西部大开发与东、中部的再发展整合为同一过程,实现双方自觉的均衡的互动。其实质就是将我国经济看成一个资源配置的有机整体,使生产要素在区际间双向流动,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的高度互动和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效率。因此,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的西移,将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东西部经济要素的良性互动和合理整合,形成东、中、西部大联动大发展的新的整体合力。江泽民指出:“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第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东西部经济互动的主体。 西部大开发不同于“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凭靠国家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对西部投资,也不可能像改革开放初期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主要是由政府推动、运作和协调,企业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东西部互动涉及地区间经济利益的组合和分配,必须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地区经济关系”(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人民日报》2001年3月18日。)。 市场经济体制是东西互动与合作的大环境和操作平台。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由于体制转轨上的差异,西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制约了系统内力的积累和东西部经济互动发展的动力。中央“十五”建议指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9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