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当前需要的是沿海地带和内地的配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沿海各省的有利条件,继续适当地发展那里的工业,以帮助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全国的工业化”(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虽然这种新思路后来并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但把“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关系提了出来,注意到了东西部互动的重要性,这对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有着宝贵的价值。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确立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政策,与此相适应,国家对区域发展战略也进行了调整,采取了由内地转向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所规划出的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轨迹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更好地示范、辐射和帮助内地发展,带动全国的现代化。 根据非均衡发展战略,“六五”计划规定,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经济基础,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七五”计划第一次用东、中、西部概念替代之前沿海与内地的划分,进一步强调要按照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次序安排发展重点。于是,国家基建投资开始向沿海地区大幅度倾斜,其倾斜度比“三五”时期向西倾斜还要大。“六五”期间,东、中、西部基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7.7%、29.3%、17.2%,在建国后国家投资东部第一次超过中西部之和。至“八五”时期东部地区基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54.2%,中、西部地区分别继续下降到23.5%和14.7%(注: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1949-1999)》,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页。)。加之东部沿海地区原有基础较好、投资环境优越和对外开放的优势,自身的资金积累能力和对外资吸引力较强,投资渠道多元化,因而同中西部的实际投资差距还要大得多。 这次我国区域战略重点的东移,持续了20年,在处理东西部发展关系问题上,让“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这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和一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大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东西部的互动,因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较好的经济技术基础和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大陆最有活力的经济高速增长区,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推动了全国国民经济的腾飞。1979-1998年间,全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7%,其中沿海地区更是每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特别是1991-1995年,全国GDP年均增速为12.0%,高于这一速度的省份有13个,其中东部地区占9个,增速最快的福建、广东、浙江三省年均高于19%(注: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1949-1999)》,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第403页。)。同时,从“八五”计划开始,国家先后开放了沿江、沿边及沿黄、沿陇海线等内陆地区,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20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同期世界平均速度高出6.5个百分点。1997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7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2001年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6位。 其次,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通过示范、扩散效应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部联动与合作,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据统计,1995年全国已形成形式不同、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网络组织100多个,包括省(区)间的经济协作区、省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以及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等多种形式(注: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1949-1999)》,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尽管这时期的东西联动仅是初步的,却为中西部的开发和建设,进一步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沿海鲁苏浙闽粤新兴工业省份的经济崛起,对地域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为推动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开发发挥了有力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为加快现代化发展和建立全国统一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阶段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处理东西部发展关系问题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尽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存在着区域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区别,但是基本上都实行了大幅度的地区倾斜政策,东部和西部地区先后处于从属地位。改革开放前30年东部地区服从内地重点建设,这种思路虽然为内地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却抑制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改革开放后20年则中西部地区服从东部地区优先发展这一大局,这种思路充分发挥了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但过分的倾斜政策扩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中部不及东部的1/2,西部不及东部的1/4。应该说,这种差距是发展中的差距,然而地区差距的过分扩大并任其蔓延下去,不仅“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振兴”(注: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人民日报》1997年1月6日。),最终也会影响到中国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第二,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西部地区主要是依靠国家的大量投资,各区域基本上没有相互间的互动。改革开放后在体制转轨中,相互间的互动作用虽始终存在,但这种互动在西部开发之前,基本上处于一种不均衡、不自觉的状态下。东部对西部经济只是一种有限的、缺乏自觉的支持,西部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国家外力的推动。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的区域补偿,先后设立了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等,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九十年代开始把扶贫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并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但这种支持主要是由政府推动、运作和协调,企业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各区域的要素并没有有效地互动与整合起来。 三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区域协调发展思想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既是实现邓小平提出世纪末全国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时要突出地解决地区不平衡战略构想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实践中对东西部发展关系思路的重新审视和重大调整。这次战略重点西移,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战略“西进”,也区别于改革开放后20年的战略“东移”,这一区域发展新战略,构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处理东西部发展关系的全国大战略大思路。其中心内涵就是要促进东西互动,以各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东、中、西部的共同发展。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总体上小康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这种“发展很不平衡”,从地区看,东部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则比重小。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调查资料显示,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6%,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通过各区域的共同发展来实现,发展应成为东、中、西部地区的共同主题。“十五”计划纲要强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