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央对浦东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提出的“三个着力”之一。这在浦东新区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庭辉看来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他认为,现在的改革正在触及根本,这是最难的部分。 浦东开发15年来,由于政府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个头也在变得越来越大。15年间,浦东政府的干部队伍扩大到了一万多人,一个发展计划局的局长一年所批的文件超过6000份。当年那个充满着改革激情的“小马达”,已经变成了一部按部就班的“大机器”。 1990年浦东刚刚起步时,政府的管理机构就是浦东开发办公室,1993年变为浦东管委会,它们都不是一级政府,而是上海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直到2000年,浦东新区政府成立,下面直接管理街道和乡镇,以及4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 李庭辉认为,这种管理体制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重点开发小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周边的街道和乡镇很难协调起来。很难对浦东资源进行配置和利用,也很难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会出现重点开发小区引进的项目是国内一流的,但是周边乡镇发展的速度就比较慢。 2004年下半年,浦东新区政府低调成立了6个功能区域——陆家嘴功能区域、张江功能区域、金桥功能区域、外高桥功能区域、三林(世博)功能区域、川沙(浦东机场)功能区域。前四个功能区域已经挂牌运作一年,另外两个也在筹备中。 按照浦东新区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温映瑞给《商务周刊》的解释,功能区域是浦东新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跟当年的浦东管委会有点像,主要就是让政府可以更贴近产业社区,贴近老百姓。目前功能区域的职能主要还是审批服务、经济发展为主,但社会管理肯定不能不顾,很多东西还在探索之中。 不过,浦东功能区域的这种探索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让正在做《金桥功能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感触颇深,用他的话说就是,金桥功能区域打破了原有的政府管理体系,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现在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 他解释说,本来功能区域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为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想通过区镇联动,逐渐探索一条改革的途径,问题是它的机制没有理顺,现在是两套机制并行,每个镇都是一级政府,土地都是集体所有制的资产,而功能区是国有资产,开发区公司又是上市企业。“这个体制上面有很多障碍,很难协调。”杨周彝说。 在打破了现有行政管理体系后,功能区域却无法像浦东新区政府那样设立所有的委办局,这让整个传导机制更加不畅。“这就好比一个苍蝇拍子,你在上面多装了几个环节还怎么去拍苍蝇。”杨周彝认为,本来浦东新区政府直接对着四大开发区公司和下面的乡镇,现在突然冒出一套功能区,由此一份文件变两份,传达一次变两次,同时变成谁也不管事了。 12年前,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赵启正就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副省级领导直接对着乡镇,全国只有我一个。”这句话如果放在行政体制改革流行扁平化的今天,将可能会成为“三级政府”的一个标本,然而12年后,浦东不是向左走,而是在向右走。
浦东:民营企业创业艰难 民营企业少,而且注销大于迁入的现状,预示着浦东创业环境的艰辛 □记者 钟加勇
在浦东,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几乎被遗忘在角落里。浦东新区工商局办公室编写的“业务信息统计分析专报”(2005年第六期)刊登的“2005年5月浦东工商行政管理统计分析”显示:2005年5月,浦东新区新注册私营企业240户,同比下降14.7%;注销22户,同比增长57.14%;5月份迁出浦东的私营企业17户,迁入13户。 这些数字如果不是出于《浦东的投资环境与浦东民营企业兴衰》课题的调研,杨周彝大概难于发现浦东这个世界的“另一极”,所以他用了“惨不忍睹”来形容目前浦东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 首先,截至2005年3月,全上海市私营企业总数为404265户,浦东新区为25073户,仅占全市总数的6.2%,在全市19个区县中只排到了第7位,与其GDP占到全市1/4形成极大反差。 今年1-3月,上海市私营企业产值为428.78亿元,浦东为1.51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3.5‰,在全市19区县中竟排名倒数第5,远低于青浦、嘉定、奉贤、松江、闸北、南汇、徐汇等。同时,今年1-3月,全市私营企业销售额1766亿元,浦东新区为4.74亿元,同比减少2.71%,仅占全市总量的2.7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