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但供给的规模反过来却限制了需求规模。 这里所谈的供求均指有效供求。有效需求是犯罪人既有犯罪欲望又具备实现这种欲望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并在犯罪市场中形成实际的犯罪获取能力。犯罪欲望不等于需求,犯罪欲望是犯罪需求偏好产生的心理基础。实现欲望的能力是犯罪人心理以外的自身条件,犯罪人借助这些条件实施犯罪行为,实现犯罪欲望,如犯罪人的身体条件,知识技能,与被害人的关系,时空环境等。有效供给是被害人具备的能满足犯罪人犯罪需求的特性,满足效力取决于犯罪人的主观评判。应注意的是这种能力并非被害人主动提供而是被害人自身天然具有又被犯罪人利用的,被害人学提及的被害人被害因素都可促成有效供给。在犯罪市场中有效供求实现的唯一途径是交换——犯罪行为,只有经过交换才会造成危害,尽管这种危害可能是潜在的。 商品市场通过价值规律调节供求关系。需求大于供给,需求方偏好越强需求量越大,讨价还价能力越弱,为自己争取到的利益越少,供应方主导交换价格,市场会通过增加供应量或减少需求量实现供给平衡 ;反过来,供给大于需求,供应方偏好越强,讨价还价能力越弱,为自己争取到的利益越少,需求方主导交换价格,市场会通过减少供应量或提高需求量实现供给平衡。许多人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抢购风潮印象深刻,那正是典型的需求大于供给,供应方主导交换价格。现在的普通彩电竞相打折销售是供给大于需求的典型代表。因价值规律在犯罪市场失灵,犯罪市场调节供求关系的手段相对不足。(见图表1)犯罪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不能通过增加供应量实现供给平衡,只能减少需求量实现供给平衡,如打击犯罪,改造罪犯,缩小贫富差距等。犯罪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不能通过提高需求量实现供给平衡,只能减少供应量实现供给平衡,如提高易被害人群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增加犯罪预防支出等。 图表1 供求关系调节手段 需求大于供给 供给大于需求 商品市场调节手段 增加供应或减少需求 增加需求或减少供应 犯罪市场调节手段 减少需求 减少供应
犯罪市场调节手段相对不足的缺陷表现为,社会必须以消耗更多资源的为代价求得供求平衡。尽管需求大于供给时选择增加供应,供给大于需求时选择增加需求,是经济最佳对策,但是,选择这种对策都意味着认同犯罪。 五 犯罪市场的存在形式 综合前面所述,社会对犯罪市场中的商品持积极保护态度,对追求实现商品交换的行为持积极否定态度,犯罪市场资源配置结果为负效率,决定了犯罪市场必然遭社会排斥,犯罪市场只能以隐性方式存在。犯罪市场不管以何种方式存在,它依然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贝卡利亚关于如何预防犯罪的论述,加里•贝克尔关于犯罪与惩罚的论述对我们限制、消灭犯罪市场都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美 加里•贝克尔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王业宇 陈琪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社 美 保罗•萨缪尔逊 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第十七版 萧琛 主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美 戴维•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意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宋浩波 《犯罪经济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宋浩波 《论犯罪市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白群燕 段平利 《写给法律人的微观经济学》 法律出版社 皮艺军《犯罪学研究要论》第十四章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储槐植《犯罪场论》 重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