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模型与产品生命周期连结起来,使比较优势、H-O模型由静态向动态化发展。
四、新贸易理论的解释 在上文中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比较优势模型”从最初演化到“里昂剔夫之谜”的过程以及对“谜”的解释,虽然在“里昂剔夫之谜”之后,新古典贸易理论就开始了对自身贸易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但不论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都是在新古典贸易理论自身的框架中的补充。应该看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规模效益不变为前提,而且分割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等许多假设的硬伤。 20 世纪70 年代末,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研究的经济学家发现,无法再用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了,许多经济发展相当,有相同的自然资源,可以生产同样好产品的国家,他们之间的贸易却发展迅速,这是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于是,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经济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和一些二战后出现的新现象。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1977)提出基于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简称D-S模型)。D-S模型是基于规模经济与消费多样化的冲突的。认为对消费者来讲消费品种类越多越好,效用水平越高;对于厂商来讲,由于存在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厂商基于资源有限和成本的考虑,会尽量想把把一种产品规模做大,而减少消费品种类,因此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就存在这样两难冲突。如何解决这种两难冲突,办法是使人口规模和(或)资源增加,而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正具有这种功效。 他们发现即使两国的禀赋条件相同、同时也不存在李嘉图的技术比较优势,但如果有规模经济,则两国也可以选择生产不同的专业,开展分工和国际贸易。此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行为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劣差异的外生的比较优势,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一时间上在某个行业上规模优势所造成的内生比较优势。D-S模型是一个不需要外生比较利益而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模型,克鲁格曼(Krugman,1979)运用这一模型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为什么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量大的现象(即林德贸易模式)。
五、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虽然改进了新古典贸易理论,但是新贸易理论也有其自身的硬伤,如何把规模经济与竞争的市场联系起来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新贸易理论。这时候,在经济学界出现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其代表人物就是澳籍华人杨小凯先生,他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复苏了亚当斯密活的灵魂,从分工和交换效率方面,运用超边际分析法建立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来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一种以斯密为代表,另一种以李嘉图为代表。以斯密看来,人可能生下来差别并不大,但是由于后天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因而产生了生产不同产品的不同的生产率,这种源自劳动分工的“绝对优势”是贸易的好处的根源。而李嘉图则认为这种“绝对优势”并不是产生贸易的好处所必须的,或者说,这是产生贸易利益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李嘉图认为贸易的产生是源于生产率的不同,比较生产率的相对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的进行和分工。而这种生产率的不同往往是天生决定的,H-O理论用要素禀赋解释了生产率的不同,所以这就形成了外生比较优势的发展。由于外生比较优势的反展以上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那我们就从以上没有谈到的内生比较优势的发展线路来看一看,首先要明确的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内生比较优势的起源。斯密认为:国富的源泉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分工与专业化可以形成内生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接下来发展内生比较优势的是李斯特等人的贸易保护理论。之所以说由他们发展,是因为他们强调通过关税等手段保护幼稚工业,形成本国的规模经济和分工化。H-O理论之后发生的里昂剔夫之谜,让人们对起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产生质疑。克鲁格曼等人通过规模经济等新贸易理论,打破了古典贸易理论的关于规模效益不变的假设,使内生比较优势真正的成形。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以分工,专业化和交换效率为基本出发点入手解决国际贸易的。所以说,新兴国典贸易理论是内生比较优势的又一发展。现在让我们比较详细的了解一下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兴古典分析框架有如下特征: 第一,它扬弃了新古典规模经济的概念,而用专业化经济来表征生产条件; 第二,它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则是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的绝然两分; 第三,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我们有以下几点评论: (1)纠正了新贸易理论认为①经济规模的充分利用要与更大规模的市场相适应,所以人口的增加会带来生产率的上升②根本不存在一个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不完全竞争模型的错误结论,指出①交易效率决定经济和贸易发展②基于分工和专业化建立新的贸易模型可以避开不完全竞争市场。) (2)其建立的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分析框架,从交易效率的提高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而来,从而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原理统一起来。 (3)解决了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市场的相容性问题,认为存在竞争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一致性。 (4)重新阐释了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等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将贸易理论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
从上面对“比较优势模型”演化的介绍,我们已经能看出一条历史上比较优势模型演化的轮廓,下面我们用图把这个轮廓表现出来:
另外从上文我们对外、内生比较优势的阐述上,我们还可以把,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分成以下的图形。
五、“比较优势模型”的静、动态分类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静态性, 比较优势在李嘉图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时期,主要侧重于本国既有的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认为各国应该基于此进行适当分工,进行贸易。这种贸易理论是静态的,将贸易的基础定为已经既定,而不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先天决定的思想会使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到了后期的产品生命周期,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等理论,比较优势理论逐渐向动态化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强调产品从发明到应用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随着产品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生产此产品的比较优势会从技术发明国逐渐转到技术应用国上,原先的发明国会丧失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充分模仿和学习后,利用自身的丰富劳动力资源会取得生产此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规模经济理论说明,规模经济可以做为贸易的基础,而国家具有的规模经济这种比较利益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一国应该去培养本国的战略产业,发展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在贸易中占有优势,这种过程实际是一种比较利益动态变化的过程。人力资本理论中,工人技术和熟练度的提高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教育和资本的大量投入,可以取得人力资本和生产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我们认为比较利益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六、结语 凯恩斯说过:“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无论正确与否,都会比常人所了解的更有份量。的确,统治世界的人可以说非他们莫属。实干家自以为他们不受理论的羁绊,可他们却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目空一切的暴君,其狂妄荒诞的念头,也往往系从学术界数年前的涂鸦之作中剽窃而来”。也许我们小组的“实干家”和“暴君”们只是提出了一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