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现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通俗地讲,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现代化是指相对落后的国家或者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或者保持这种先进水平的状态。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早期探索阶段、鸦片战争以后的被动开放和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和工业化的艰难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面建设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在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强国富民和持续发展。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孙中山先生美国式现代化、毛泽东同志苏联式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现代化,我国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
关于系统的现代化理论探索,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自那时起至今,世界现代化研究出现了经典现代化研究、后现代研究和新现代化研究三次浪潮。主要理论成果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4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四个阶段。其中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同时明确指出,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是驿站,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等。本课题试图依据该理论并参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有关地区现代化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宁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基于目前宁夏尚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基本事实,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宁夏的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宁夏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
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为目标。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宁夏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为7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发展期,已经接近成熟期。其中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大学入学率等社会指标大部分已经达标。经济类指标与标准值相比差距很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一定距离。从分类指标上看,2004年宁夏第一次现代化10个指标发展不平衡,其中社会发展中的5个指标已经达标,它们分别是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大学入学率达标程度均为100%;而经济发展中的人均GDP水平的达标程度仅为14.90%,全国为19.85%,宁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指标中的服务业增加值指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就业结构指标低于全国近3个百分点,说明宁夏劳动力转移速度相对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任务相对繁重。
研究发现:从纵向看,本世纪以来宁夏第一次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横向比较,宁夏在全国的位次呈现出相对下滑的态势。2000年宁夏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为7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排序第17位(与湖南并列);2001年宁夏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为7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排序第18位(与湖南、内蒙古并列);2002年宁夏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为7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排序第19位。2003年宁夏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7.3%,比2002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但比全国仍低3个百分点。宁夏2003年第一次现代化10个评价指标中有5个达标,比2002年增加了1个达标指标。2004年宁夏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8.1%,又比2003年度增加了0.8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2002年水平低0.9个百分点。
二、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指数
1.2004年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指数
我们发现宁夏正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第二次现代化的某些因素已经十分活跃。2004年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达到38点,比本世纪初增长了10点。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指数2004年与2001年相比,分类指标增长情况如下:
经济质量指数达到27点,增长1点。其中人均GDP指数增长1.44点;人均PPP指数增长2.2点;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数、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指数基本持平。
生活质量指数达到70点,增长23点。其中城镇化指数增长20点,婴儿存活指数增长77点,预期寿命指数增长1个点,能源消费指数增长37点;其它指数变化不大。
知识创新指数达到19点,增长了8点。其中知识创新经费指数达到30点,增长10了点;知识创新人员指数达到18点,增长7点;知识创新专利指数达到9点,增长7点。
知识传播指数达到37个点,增长9个点。其中大学普及指数达到29点,增长了20点;因特网普及指数达到30点,增长了26点;其它指数基本持平。
2.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横向比较
由于部分参评数据难以取得,我们暂时无法就宁夏2004年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与同期全国及兄弟省市区进行比较。但我们可以通过2001年宁夏与全国及部分省区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的比较看出,宁夏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差距。2001年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28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点,在全国排序第20位。与全国平均值对照,2001年宁夏第二次现代化4类指标也不平衡:知识创新指数为11点,比全国低8点;知识传播指数为28点,比全国低4点;生活质量指数为47点,比全国高2点;经济质量指数为27,比全国低1点。宁夏与全国水平最大差距在于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方面,说明宁夏第二次现代化的核心因素偏弱。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宁夏第二次现代化的因素逐步增加,处于较快发展的状态之中。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由1970年的26点增加到2001年的28点。由于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是动态指数,因此表明宁夏在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中至少与世界是同步的,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步伐明显加快,指数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平均速度。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宁夏在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中相对落后了。1970年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在国内排名第5位;1980年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在国内排名第13位;1990年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在国内排名第16位。到了2000年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在国内排名下滑到第18位,2001年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在国内排名进一步下滑到第20位。与其它省区相比,宁夏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省市;在西部,与甘肃、新疆基本相当,但比青海、广西、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发展指数略高。2004年宁夏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8点,比全国2001年的水平高7点,仅与陕西省2001年的水平相当。
三、宁夏综合现代化指数
1. 2004年宁夏综合现代化指数
综合现代化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道路,是将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相叠加的一种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再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依次发展而言的。关于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是将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中的关键性指标和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中的关键性指标结合起来进行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