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提要]:本文从介绍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开始,中间介绍了要素禀赋论,里昂剔夫之谜,以及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新古典贸易理论),一直到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为止。基本涵盖了“比较优势模型演化”的大部分重要理论,并且对“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从历史上,内,外生比较优势和动,静态比较优势三个不同角度提供了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的三条线路。 [关键词]:里昂剔夫之谜、比较优势模型、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外生、动态静态
一、文献综述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经济学家就一直致力于研究贸易产生的原理并为本国的贸易提供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对贸易政策最有影响的就是比较优势的理论。比较优势是一国维持或获得对外贸易利益的根本条件,它集中反映了各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开始,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发展了将近200年。根据时代不断的发展,从H-O的要素禀赋理论,到里昂剔夫反论,再到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比较优势也越来越完善。但是,二战之后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兴起,让当时的贸易理论无从下手,于是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应运而生。对于“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过去往往是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特别是其领军人物杨小凯先生,对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首先循着历史的线索完整的阐释了比较优势的发展,然后再从杨小凯先生提出的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角度,重新整理了“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最后根据“优势比较陷阱”和“荷兰病”提出的比较优势的问题从动、静态角度再次划分比较优势的演化。从内、外生比较优势角度和动、静态角度讲述“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是本文的突出之处。
二、“比较优势模型”的前期演化 1、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中无论是进口抑或出口都给本国带来好处。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这种差别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或生产成本的高低来衡量的。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李嘉图提出了更加系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他从资源的最优配置角度论证自由贸易与各国分工的必要性。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这样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成为可能。比较优势的衡量是通过相对生产率或相对成本来衡量的。李嘉图认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就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的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到了20世纪,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而各国成本差异仍很大。赫克歇尔认为,除技术差异外,还有其它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资本、土地及其它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1914年的《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提出了建立在相对资源禀赋情况和生产要素中要素比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也成为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开山之作。 4、里昂剔夫之谜 H-O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一个国家将生产、出口自己相对丰富、密集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将进口自己相对稀缺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剔夫基于以上认识,于1953年利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美国为例,对H-O模型进行了经验检验,其结果与理论判断正好相反,这一矛盾被称为“里昂剔夫之谜”。 在分析中,他分别考察了美国1947年和1951年出口产品中资本与劳动的含量,以及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与劳动含量(见表1) 表1 百万美元出口与进口替代产品对国内资本与劳动的需求 项 目 1947年 1951年 出口 进口替代 出口 进口替代 资本(美元) 2550780 3091339 2256800 2303400 劳动(人/年) 182.313 170.004 179.91 167.81 人均年资本量(美元) 13991 18184 12977 13726
表中显示出以人均年资本量表示的进口替代品和出口产品的关键比率(Kx/Lx)/(Km/Lm),1947年为1.30(18184/13991),1951年为1.06(13726/12977),比率都小于1,而根据H-O理论,美国的这一比率应大于1。这说明美国出口产品与进口替代产品相比是更为劳动密集型的。
三,新古典贸易理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在“里昂剔夫之谜”的推动下,经济学家们得出了一系列能解释此实证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进而对H-O模型的原始条件做了许多的改进,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步发展。 1.对要素数量和质量的扩充 (1)对要素质量的分析:①里昂剔夫自身对反论的解释。他认为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美国的劳动是倍加的劳动。因此,美国自然是一个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②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该学说注意到美国工人身上蕴含有大量资本的因素,工人的高生产率来自对劳动力的高投资,如果把人力资本的投入部分加入到美国的资本存量中去,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就能得到提高,从而可以部分说明反论。 H-O模型把各国在生产中技术一样、生产函数相同、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论述的前提。而对要素质量的分析,都提到了劳动力非同质的问题,即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从而否定了过去理论中劳动力具有同质特性的假设。 (2)对要素数量的扩充——自然资源稀缺说。该理论认为里昂剔夫在研究时,仅局限于分析劳动与资本两种投入,而忽视了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若美国严重依赖某几种自然资源的进口,而这些资源的开发或提炼,在美国是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昂剔夫反论指出的现象。 2.对要素密集度相对性的分析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不同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率,在H-O模型中主要是指单位商品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率。而实际上,一种产品是属于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不管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界限。 (1)要素密集度的空间相对性——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该理论认为,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美国国内就可能是用资本密集型方式生产出来的。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产出可能存在着“要素密集度的逆转”。 (2)要素密集度的时间相对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与生命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其要求的要素比例结构相适应,在贸易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要素密集特性,大致的过程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在这一过程中比较优势便从一个国家转移到了另一个国家,该产品的国际贸易格局因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而发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H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