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斗争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去发现和把握理性;他们割断历史,抹杀人权斗争,抹杀历史上各种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抹杀人类社会人权状况历来存在巨大差异的实际情形,抹杀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都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有意强化和维护权贵们的权益,漠视劳动大众的基本权益。效用价值论者的一切论述都是要向人们表述这样一种逻辑,奴隶主和封建贵族理应富有,奴隶和农民理应受穷,因为天是皇上的天,地也是皇上的地,你租用皇上的田地如何能不交地租和税贡呢? 只为资源所有者说话是效用价值论的实质,他们总是强化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效用,淡化劳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只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和所有权,致力于维护以自然资源所有权去奴役、剥夺、支配他人的经济效用,而无视最广大的劳动大众对地球资源的基本人权,无视广大劳动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他们从来不问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其资源所有权是怎么得来的,也不管你是捡来的宝石还是骗来的金银,占来的土地还是夺来的石油。你没有是你没福份,你或你的祖宗没守住是他们无能,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你没买到便宜的自然资源是你们没本事,没卖到好价钱是你们无知。 现存的在世界范围内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效用价值论的社会基础,这个制度就是承认和维护私有制包括私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占有权力,承认并极力维护以私有财产包括私人对自然资源占有权去参与社会分配和市场自由交换的权力,承认一切与之相关的非劳动所得。不到这个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时,效用价值论是决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决定了这个理论的统治地位。在当今社会,效用价值论还有着广阔的社会基础,宣布西方经济学终结还为时过早,这个理论的价值原理、分配理论和交换理论还深受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欢迎。结束资源私有,就世界范围来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私有制度不会很快就走到尽头,它在许多方面的反特权属性,使它的历史使命远未结束。可惜它自身在今天也演变成了一种特权,成了需要约束和控制的对象。 我们说价值是一种尊重、一种维护、一种奖赏、一种引导。效用价值论者所尊重的是什么呢?是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对资源的所有权;它所维护的是什么呢?是凭借资源所有权取得的份外收入;所奖赏的是什么呢?是战争和掠夺;它引导人们做什么呢?蔑视劳动,鼓励战争、霸权和各种巧取豪夺。有用即有价值,不论其是天然的或是争得的还是劳动创造的,这是效用价值论的核心。土地是有用的,因而土地有价值;政治权力是有用的,所以权力也有价值;战争更是有用的,所以战争更有价值。这就是效用价值论的逻辑。 我们所讲的价值,或我们所尊重和关注的东西,是那些有一份投入才会有一份产出的东西,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所应当尊重的东西,那些自然天成的东西,我们不仅不能强化它的私人所有权,而是相反。决不可以使自然资源变成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取之不尽的财富,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是付之不完的费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带来一双能劳动的手外,并未带来其它东西,他的一生幸福,如果我们有办法使其与每个人的劳动努力相联系起来,他就会自觉投身于各种有用的劳动中去。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有效地使每个人的一生幸福与其个人劳动成果相联系,那么,劳动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不那么重要的东西了。一个社会制度如果不能使全社会的人们倾其心力努力劳动,又要企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谈何容易。如果允许用战争、掠夺、造假、欺诈、偷盗、走私甚至政治特权等等方式致富或使生活变得幸福轻松和愉快,那么,就会有许多人在这条路上倾其心力。坚持劳动价值论是要使全社会的人们在劳动创造上动足脑筋,而不是要引导人们在资源争夺上动足脑筋,在投机取巧上动足脑筋,在剥削他人上动足脑筋。一个社会只有让所有的人们都努力去从事各种劳动,其经济发展才会有希望。否则,人人都为资源的争夺弄得你死我活,在投机取巧上挖空心思,这个社会将是什么样子?还会有安宁么? 劳动可以创造超自然的财富,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可在一定制度条件下给一部分人带来超劳动的收入。看重自然资源的作用而不强调它的私有性,尊重人类劳动而反对那些无效作为,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基础是以自然资源公有和劳动者权益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这个制度未能真正确立,只要劳动者的地位还未根本改变,只要劳动者的权益还未受到全社会应有的尊重,以劳动价值为主要要素和尺度所进行的分配或交换就难以确立,相应的理论也难于获得统治地位。劳动价值论只有在劳动阶级取得对社会的对绝对统治地位后的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它有才可能被确立,被尊为主流思想;否则,以劳动为第一要素的分配就只能是幻想,劳动最多不过是一种从属的分配要素,仅这一点,也是资本主义初期都不存在的,离开了劳动者为自己利益而进行的不懈斗争,任何有利于劳动阶级的理论和制度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