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留意一下街头的小面馆,有时候你可能发现,店家会有意识拖延你的一碗馄饨,他只不过是希望还有一位要吃馄饨的客人好两碗一块煮。 这种两碗馄饨一起煮的做法,在工业技术上叫做“加工中心”,所谓加工中心,就是同一种工艺的集中布局,是按照工艺种类的横向分割思想设厂,而不是按照产品种类纵向分割思想设厂。这些“加工中心”式企业,目标瞄准的不是某一种产品而是所有产品当中需要的某一种工艺。比如印刷厂,它不是书本商品的生产企业,一切需要印刷的东西它都可以考虑;比如电镀厂,它什么产品都愿意镀,只要电镀槽可以通过;比如焊接修理铺,任何需要焊接的东西都可以找他;比如缝纫铺,它不光是制造某一款服装的……
就这种情况来说,某一个工艺技术可以作为一个行业从传统的以商品为中心的企业当中分离出来,的确是依赖于市场规模的。也正因为如此,大规模生产某一产品的企业,由于自身产量规模庞大,任何一个工序的生产量都足以支持建立一个“加工中心”,因此,就会自己建立归属自己所有的加工中心——“车间”。只有达到一定产量规模的制造企业,才会建立自己的加工中心“车间”。一个大的制造企业就是由一系列所有权归属老板一人的“加工中心”组成的。而单独私有权的加工中心,面对的是产量不足以、或者无能力建立自己的加工中心的中小“散客”。 服务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这已是共识。劳动就是一种服务,而劳动需要技能,或者说,劳动服务提供的就是一种技术。由企业内部的“车间”到独立产权的“加工中心”,其实就是将工艺技术当作一种服务商品进行开发的思路。“加工中心”式企业之所以可以办起来,当然是作为商品的技术要有市场才行,而不足以或无能力建立自己“车间”的生产者就是这个市场。 有时,技术形态本身也被商品化了。比如是机械化生产还是手工生产,已经不是人们单独从效率上考量的问题了,而是从文化蕴涵上考虑的对象了。一项技术的发展,如果仅仅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泯灭的是传统手艺的文化蕴涵,可能就不会得到普及。
我在粮票还流通的年代路过北京,那时北京的餐馆还是寥若星辰,一日只卖三餐过时不候。在北京站西北角对面有一个餐馆,门口放着牌子上书“机制水饺”,包饺子的机器就架在大锅的边上,现包现煮现卖,食客排着长队,座位都要排队等候。当时,这种机器包制的饺子还是少见,看着自己前面的长队就想,以后的人们可能再也不需要麻烦一个个手工包饺子了,用机器就可以了,如果是人手包饺子,该等到何时才能吃上啊。但是,现在卖饺子的餐馆,几乎全都声明自己的水饺是“手工制作”。有些饺子店,包饺子的师傅沿着大案板站了十几个,店家也不去考虑买一台包饺子机——卖的就是手艺。 此类例子大家还熟悉的如手表,瑞士的手工制造的机械表不仅没有消失和为计时更精准的石英表替代,而且还越卖越好。许多商品,标榜传统工艺、祖传工艺、民间手艺等等已经成为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时代里商家一个推销策略了,庞大的工艺品市场尤其如此。
无论生产方式及分工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知道,引领其方向的是人们的需求,必要需求保障的日益增强和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色彩缤纷的非必要需求,就决定了生产方式和分工的发展。
在这个帖子结束的时候赠送一个从一位小朋友那儿听来的故事,或许可以给经济学人思考分工、效率、规模这个系列问题带来一点思考的启迪: 一个美国人到非洲某部落里采购民间工艺制品,看中了一个土著人手工编制的草垫,便开始和土著人谈价格。美国人问一个多少钱,土著人给出价格。美国人问一百个多少钱?土著人还说是那个价格。美国人问壹千个多少钱?土著人还是老价格。美国人不满地说我要一万个,这么多量你就不能便宜一些?土著人出乎意料地说“不做”。美国人费解地问:为什么?土著人恼怒地回答说:编一个都够烦人了,编一万个还不把人烦死?你来编一万个试试?我不涨价就行了,还要降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