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与利润率,这种利润与利润率的最大化,又必然导致它们自己的平均化与边际化,从而形成生产价格中的平均利润。但是幻觉的实现却经常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难以使资本充分自由地流动,从而形成利润率的平均化与边际化。因此,生产价格实际上只是一种动态与近似的东西,而不能作为一种确定的东西从外面强加于每个生产者的商品价值上。 因此,这里并不象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那样,去追究“成本价格包含生产价格”以后的一系列复杂的论证,而是对“成本价格包含生产价格”这一点直接提出疑问。成本价格并没有包含生产价格,它只包含自己所能够消费到的商品的所有成本与利润,并将这些成本与利润化为自己的成本价格,而不管这是什么样的成本与利润。这一点马克思自己也已经指出了:“无论商品的成本价格能够怎样偏离商品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个过去的误差对资本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既定的,它是一个不以资本家的生产为转移的前提,而资本家生产的结果则是一个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也就是一个包含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价值余额的商品。” 资本家只知道在自己所能够掌握到的条件下生产出在出售价格中能够包含自己所需要的一定利润的产品,如果他没有看到这个利润,那么,产品将不会得到资本家的供给。同时,资本家也将谋求这个利润的最大化,而不单纯作价到“平均利润”的限度;相反,如果竞争剧烈,他也不得不将产品的价格定到微利程度而大大低于平均利润,符合“平均利润”的作价情况反而只是一种巧合。当然,平均利润并不是这种人为作价而作出来的,它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不断地进进出出而渐渐形成的近似值。但是正象前面多次指出的那样,这个近似值的形成,显然是通过资本的这种不断进进出出而将各部门(及每个商品)中分别存在的超额利润与亏损现象削平和消除,而形成的出来,并不是在保留这些“误差”现象的情况下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