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在此,张先生以“需求弹性”为根据论证了某些“要命”的物品不能实行市场化供给,只能实行供给制,即由政府以相应便宜的价格向大众供给。这个观点要比毛泽东时代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高明,因为毛泽东时代的人们并不懂得利用需求弹性来辩护,而现在的人懂得了,特别是学习过西方经济学的人,更懂得了。同时,本人也非常赞同张先生的观点:“在对水,电,气,等大众生活必需品(实际已经是公共物品的范畴了)的垄断经营条件下,甚至是自然垄断的背景下,提出‘资源物品完全市场化’纯粹是对大众的掠夺!”不过在此要纠正一个错误:既然是垄断经营,那么就不再是市场化了,垄断已经走向非市场化。这是许多人在使用“市场”这个概念时很少意识到的。 世界上的一切物品的效用,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代用品,那怕石油与任何一种药品,都不例外。1000年前原本是没有石油的,人们取火只能用柴。因此石油就是柴的代用品。同样,如果人们意识到石油资源将近枯竭,那么人们就必须要寻找相应的代用品。人类生存与经济活动,最忌过度依赖于某种物品。但是在中国,由于资源类物品长期以来其价格机制是供给制,平价供给于社会,于是造成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社会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形成了依赖性,另一方面,对这些资源及其代用品的开发没有太大积极性。这样就形成的一种反差:社会对它们的依赖,与对它们的开发供给的不足。这样的反差所形成的后果,人们不难推理出来了。一方面,依赖形成了需求弹性的低下,使得今天因资源短缺而近不得已要实行价格浮动(某高官最近曾说:天然气价格过低对节约不利),遇到了巨大的阻碍,但资源短缺其价格必定会上涨,除非政府有足够的补贴投入。另一方面,长期的扭曲体制使代用品的开发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不过今天的领导人已经充分懂得了这个道理。比如胡锦涛主席就非常关心能源类物品的代用品的开发问题,如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来代用石油、煤碳的问题。以前我们也曾看到过这样的事例:产油国家虽然对石油供给具有垄断力量,但他们并不敢无限抬高石油价格,因为他们担心一旦价格太高,用油国家就会花巨大力量去开发石油代用品,从而把这些产油国家逼入绝境。而用油国家之所以今天仍那么依赖石油,那是因为石油价格仍然是他们可以接受的,这个价格使它们对石油形成的某种程度的依赖性,从而在短期内无法摆脱对石油的需求,无法摆脱对石油需求的低弹性。但长期来看,对石油需求并非必定就是低弹性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古训也具有很大的经济学意义。如果人们总是对今天的畸形经济形态(比如低廉的资源价格)感到满意,那么,以后,在资源、环境生态被破坏得无法修复时,人们的生存境况会更差,到那时,人们可能不仅无法烧到煤气,而且可能连柴都没有烧。 关于医疗市场化的问题,本人已经说得太多了。市场化的目的正好与一般人所想象的相反:它就是要避免“天价死亡”这类荒唐事的发生。因为所谓市场化,就要创造更多的选择,就象市场化的菜市场能够让我们有近乎无限的选择性一样。想象一下供给制下的菜市场(其实当时并没有什么市场可言)吧?就算你马上饿死,也难以得到一点菜,虽然其价格平到近乎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