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市场决定为主的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要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建立有利于经济集约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调控方式方法,包括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实行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杠杆对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和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作用;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投资信息引导、健全和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投资执法检查,以有效遏制盲目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为,减少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了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区域互动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等。 继续推进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改革任务仍相当繁重,特别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问题是,目前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还过多;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比较薄弱;一些部门之间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复,职责不清、权责脱节,办事效率不高;各级政府事权、职权范围界定不够清晰,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等等。为什么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其他方面改革的关键环节呢?这是因为:政企、政资不分的问题不解决,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也难以真正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职能和管理经济的方式不进一步转变,难以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进入后过渡期,经济管理必须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办事,这对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因此,必须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着力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不应该管的事一定不要管。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政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二是政府应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任何市场经济国家,没有政府不对经济加以宏观管理的,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又处在经济社会结构变革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尤其不能忽视宏观管理。既要加强宏观管理,又要改善宏观管理,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正确行使经济调节职能,主要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的同时,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三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与权限。四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公正、透明的工作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继续推进涉及对外开放的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客观需要。要着眼于建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与政策,健全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形成稳定、透明、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要提高水平,“走出去”要提高竞争力。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继续开放服务业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要加快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和其他国际经济法规、惯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的经济权益和安全。 继续推进涉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特别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贫困人口,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也要靠深化改革。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理顺经济社会关系,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恰当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推进污染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注重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等等。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这些方面的改革方案,并认真付诸实施。总之,一定要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和协调 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重大任务,不仅要加大改革力度,还要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注重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规划。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统筹推进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这就要求深化改革必须有总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以加强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处在攻坚阶段的改革任务十分复杂和艰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仅难度很大,而且涉及全局,有些改革既涉及生产关系又涉及上层建筑,既涉及国内体制、制度和政策,又涉及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为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改革风险,必须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规划。同时,还要看到,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深层社会矛盾和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为了协调好各方面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也需要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为此,一是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一定要从大局出发,齐心协力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