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
|||||
死海不死 第一课时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1:00:32 点击数:[] ![]() |
|||||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 2.复习“抓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体会在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4.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说明文中数字说明的作用。 难点:1.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如何理解。 解决办法:1.利用实验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这样形象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讨论比较的方法,加深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数字使用)的理解,和对说明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语言简炼、准确。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复述课文,语言力求简洁,重点内容突出,无口语中的毛病。 3.分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4.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及未来,班上进行信息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入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入,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 (一)明确目标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复习“抓特征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入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题目巧妙的把“死”与“不死”统一起来,新颖、引人入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这样标题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寸草不生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的“不死”一死海终将干涸的“死”,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2.正音、辨字、辨词。 游弋(yì,不能读作gē):(兵船)巡逻,这里指游来游去。 谕(yù,不能读作yú)告:告诉,使人知道。(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 辈对晚辈。) 安然无恙(yànq):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祸害。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不知觉悟。 3.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一人一段。 (3)复述课文,男女同学分为两大组,各出一名同学进行复述比赛。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死,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4)根据上面的复述,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对象:死海。 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即咸度高。 死海的形成: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5)具体分析,看看文章如何来体现以上内容的,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 (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④第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8)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长度、宽度、深度→源头→形成。)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干涸。) ②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 ③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吗? (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10)速读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1)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是死海,其特征是咸度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12)讨论以下问题。 ①文章结尾写到:“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课文中所给的图示。) ②死海真的会干涸吗? (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随着水面下降,蒸发量也在减少,况且还有约旦河水输入,所以死海不会干涸。) (四)总结、扩展 这一篇知识小品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在说明死海的“死”与“不死”的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死海的特征时也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另外,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作者还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时,列举了四个数据;在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时,列举了四个数据,文章最后一段,列举了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死海的海水里无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而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会被淹死,其本质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关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准备在班上交流。 3.读课文,体会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 (科学小品文)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