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
|||||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23:38 点击数:[] ![]() |
|||||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说服力。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本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前者体现在第1自然段中,描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具体形象,后者则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 2.速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讨论) (1)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 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3)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4)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4.阅练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呢? 因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其中盐类数量更多,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而沉不下去。 (3)“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5.把第3和5自然段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了解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其中两处引用神话,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结尾一段写了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死、不死,互相照应,构成行文的线索,重点在于不死。在文章的结尾处,看到死海即将干涸,不禁痛心,同学们,只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死海的将来就会掌握在我们手中。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题。(《辞海》中有关死海的介绍,是客观的,而我们课文则运用了多种方法,多角度说明,有具体生动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这些使课文比《辞海》中的有关死海的介绍更生动、具体,更吸引读者。) 2.课下广泛阅读科普知识,丰富自己,多多了解我们的生活空间。 (六)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 语言: 2.生动:引用神话传说 六、参考资料 1.海水的治病功能,空气中如水增多了,杂质也增多,空气中的水蒸气气压相对增大,那么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减少,人就会感到气闷不畅。如果空气中的水气少、杂质少,水蒸气气压小,含氧量特别高,对人体健康有利,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2.关于“盐”,一般来说,就是指酸中的氧原子被金属原子置换所成的化合物,课文中的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钠(食盐),都属于盐类。溴、锶不是盐类。 3.大裂谷:由于地壳运动,岩石产生褶皱、断裂,其较大的长的下陷部分叫大裂谷。
(2)反映了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幻想,远古时代的人,受低下的生产力的限制,知识水平极低,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便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于是幻想出许多神话故事。上帝惩罚村民这个神话故事,当然是不科学的,但是,作者采用这个神话,除了可以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外,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的解释;人们对死海成因的认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因此,神话本身是不科学的,但是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也是合理的。 5.对死海的几点补充说明
(3)据研究,在遥远的地质时期里,死海水面比现在高出200多米。现在虽然北有约旦河注入,东南有阿萨河流进,而死海并无出口,但河流带来的水量都被蒸发掉了,所以并不能使水面上升,这也是死海含盐度特别高的原因。 (4)随着科学迅猛地发展,人们必能找到防止死海干涸的办法。据说,约旦人正在计划开辟一条长运河,想把地中海的水引入死海。由于地中海的水平面高出死海392米,还可以利用这种水位差来发电。一旦这个计划实现,死海不仅不会死,甚至会变得很活。 (以上均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版)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