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案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3      ★★★ 【字体: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3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56:57   点击数:[]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课后记: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第三册梦游天姥吟留别

  • 下一篇文章:《再塑生命》教学设计3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3”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3”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九...
  • ››《背影》教学设计5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
  • ››《乡愁诗两首》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6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 ››《背影》公开课教案
  • ››马说
  • ››9、纪念白求恩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 ››《新闻两则》特色摭谈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4
  • ››《新闻两则》教案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5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3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8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7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6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