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五年级语文教案 |
|
|||||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0:57:35 点击数:[] ![]() |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法建议 1、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词语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文章导读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游园不值》赏析 【原文】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菏花别样红。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注释】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相宜:合适。 【赏析】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茫无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诗句直译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难句解析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文章结构 《游园不值》: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 写作特点 《游园不值》:取景角度小——墙角的一枝红杏,但是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写的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想象了满园春色,进而赞美了春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12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