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五年级语文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 【字体: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1:48:16   点击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之一
授课教师:南郊小学 徐凯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 下一篇文章:24”毛主席在花山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24”毛主席在花山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教...
  • ››13《养花》教学设计之一
  •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
  • ››《暮江吟》教学设计:理解字词练中...
  •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之二...
  • ››《背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