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流两岸的河谷和中下游冲积平原这一不大的范围内,众多的族群分散在山林溪谷、河湖沼泽之间,交通不便,自然的障碍将古代的文化分割在一个一个小的区域中,各小区因面积不大,所能供养的人口和社会剩余产品也很有限,相互之间虽然存在互相影响,但往来不便,交往不多。对于统治者来说,传达政令、征集赋税和遥役均极为不方便,也就是说,这一地区要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发展到文明社会比较困难。童恩正先生从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南北方文明发展轨迹进行比较后指出,稻作农业是一种分散性的经济模式,经济上的分散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分离,居民缺乏协作意识,满足于以家庭为中心的原始社会,南方地区在先秦时期最多只能独立发展到酋邦(42)。
吴城文化二期的突然繁荣,当是外部条件刺激的结果,直接原因是与中原商王朝以铜为中心的边境贸易。当地统治者通过以铜为中心的贸易活动大量积聚财富,在商业交往的过程中,接受了商人的礼仪制度和先进文化(43)。吴城文化二期城墙修筑的规划者、组织者,新干大洋洲商代器物群的所有者,瑞昌铜岭商代铜矿采矿的组织、管理者,就是吴城文化的主人或统治者,那些筑城的劳动大军、采矿工人和其它手工业劳动者及为他们提供给养与物资的农民便是被统治者,两者构成了吴城文化的两个对立的阶段,吴城与赣江流域其它聚落也有明显的差别,吴城是这一地区的中心聚落;作为文明诸要素的青铜礼器、文字、城墙、贫富分化等在吴城二期均已产生,从而步入文明社会,出现了以吴城为中心的强大的政治集团,与中原商王朝抗衡,成为一支与中原王朝并行发展的南土青铜文明(44),这一文明是在中原商文明启发下产生的,或者说是受到殷商青铜文明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两者在主要青铜礼器的类别、纹饰和造型诸方面都保持了较多的相似性;陶文也属于中原象形文字系统。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王权、神权、军权地位,兴建高大的城墙,大规模开采赣北瑞昌铜岭铜矿以供应与中原商王朝的铜矿贸易需要,铸造青铜器以满足祀与戎的需要,促进了社会追求青铜冶铸业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青铜手工业的畸形发展,也加重了人力、物力的非生产性浪费和负担,无助于全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给农业生产加上愈益沉重的负担,阻碍了生产力继续发展。由于农业大规模普及受到很大限制,农业单产不高,社会剩余产品也不够丰富,要长期支持更大范围的城市和国家,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商代晚期殷商王朝国力衰落,吴城与中原之间以青铜为中心的贸易中断,吴城文化经历吴城二期短暂的兴盛之后便迅速衰落,退回到原始的状态,西周、东周时期仍很落后,至一千年以后的西汉初年,江西的总人口才35万,不到全国的6‰,且大部分集中在赣江中下游平原。 注释: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中译本。 (2)《中国农业全书·江西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1期。 (4)参照周叔昆等:《对北京市附近两个埋藏泥炭沼的调查及其孢粉分析》,《中国第四 纪研究》1965年1期;贾兰坡等:《桑干河阳原县丁家堡水库全新纪中的动物化石》,《古 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年4期;叶祥奎:《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的龟甲》,《藁城台西商 代遗址》192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陈报章:《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八千年前稻作遗存的 发现及古文化生态学研究》,《农业考古》1998年1期。 (5)参照程洪:《新史学一年来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晋阳学刊》1982年6期。 (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姆渡遗址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研究》,《考古学报》1978 年1期。 (7)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崧泽》,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35页。 (8)刘子明:《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发展》,《遗传学报》1975年第二卷第1期;汪宁生 :《远古时期的云南稻谷栽培》,《思想战线》1977年1期。 (9)丁颖:《中国稻作之起源》,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专刊》1949年第七号;童恩正: 《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农业考古》1984年2期。 (10)闵宗殿:《我国栽培稻起源的探讨》,《江苏农业科学》1979年1期;杨式挺:《从 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水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农史研究》第二辑,农业出版社,1982年 。 (11)李江浙:《大费育稻考》,《农业考古》1986年2期。 (12)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年1-2期;《再论中国稻作农 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9年2期。 (13)陈活龙:《东乡野生稻情况初报》,《农业考古》1990年2期。 (14)彭适凡:《东亚水稻农耕摇篮地之探索》,赵志军:《稻谷起源的新证据—对江 西万年吊桶环遗址出土的稻属植硅石的研究》,均见《农业考古》1998年1期。 (15)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试掘》,《考古学报》1963 年1期。 (16)安志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