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商代江西的农业经济与文明      ★★★ 【字体: 】  
商代江西的农业经济与文明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5:04   点击数:[]    

说,吴城地区已具备了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有了社会生产需要的推动力。新干大洋洲大批商代青铜农具的出土,尤其是耒、铲等农具均在使用中被严重磨损,以实物证明这一地区在商代确实已经大量使用了青铜农具。 四、 农作物种类

商代江西先民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同时也兼种花生、葫芦、菱角等经济作物,以满足他们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1、 水稻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经人类长期栽培,现在已传播到各大洲。在亚洲,稻谷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90%以上,而亚洲的大国中国和印度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稻谷生产国、种植国。其中,中国的稻谷产量占全球的40%,为世界之冠。我国南方的赣、浙、苏、沪等15省、市,气候条件优越,适宜水稻生长,是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水稻对水源和光照的要求非常高,每棵稻每日需要水份5.6-20.4毫升,一般要求气温在25-33℃,在扬花至成熟阶段,理想的太阳辐射强度是每平方厘米250-500卡,是一种既受地理气候条件限制又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作物。

赣鄱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湖港众多,灌溉便利,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赵志军在对万年吊桶环遗址采集标本进行植物硅酸体细胞分析后指出,当地先民在距今7500年前后已完成了对野生稻的驯化,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栽培稻种植。据笔者粗略统计,已在修水县山背(34)、永丰县尹家坪(35)、樟树市樊城堆(36)、新余市拾年山(37)等9处江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稻谷及稻秆遗迹。也就是说,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江西地区就已形成了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农业传统,商代先民已普遍种植水稻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2、 花生

花生在我国种植的历史比较早。新石器时期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就曾出土过炭化的花生种子(38),与该遗址年代大致相当的修水县山背跑马岭遗址中也出土了4粒炭化的花生种子,表皮及心呈黑色,椭圆体,其中较大的一粒长11、宽8、厚6厘米,最小的一粒长9、宽6、厚5厘米。吴城文化诸遗址中虽然未见出土,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的传统种植业必定被继承下来,时至今日,江西仍然是我国花生的重要产区之一。

3、 葫芦

葫芦遍布世界各地,是一种很早就被认识和食用并被人工栽培的作物(39),老葫芦的木质外壳可以用作容器或鱼网的游子(40),野生葫芦的果肉味多苦涩难尝,一般需经人工栽培后才逐渐成为蔬食之物。葫芦在江南史前遗址中出土较多,河姆渡、属马家浜文化的浙江罗家角遗址、属良渚文化的浙江杭州水田畈遗址、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和江苏吴江龙南遗址中均有发现。九江县神墩商周遗址中出土了炭化的菱角和葫芦,德安县陈家墩遗址中出土了炭化菱角,表明商代赣鄱地区已种植了葫芦、菱角两种经济作物。

五、 农业经济模式与文明进程

一定的文明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条件和人口规模适应,吴城文化时期的生产水平已进入人力犁耕阶段或通常所说的耜耕阶段。据民族学家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种植调查,人力挽犁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15倍左右,如遇到病虫害和天灾,则达不到这种水平(41)。江西商代农业产量当去此不远。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下,缓慢地扩充耕地,可以导致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加,从而养活更多的可以脱离农业生产的上层统治者和从事兵役、劳役、制陶、冶铜、琢玉、编织、商业、宗教等活动的非农业人口,加之青铜农具在一定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为吴城文化在二期迅速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我们对吴城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要有一个客观的估计。江西属于稻作农业区,水稻对水源和光照的要求都非常高,生长期间,田间蓄水时间要延续三至四个月,当水源不足或森林稠密时,就无法种植。这样一来,在采用人工灌溉以前,其产地就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只能集中在河湖溪旁低洼之地、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或沼泽周围,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描述南方土地利用的状况时说:"深广旷土弥望,田家之耕,百之一尔,必水泉冬夏常注之地,然后为田。苟肤寸高仰,共弃而不顾"。耕作状况是:"其耕也,仅求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即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耕耘,一任于天。"江西大部分地方是山地、丘陵,多为酸性淋余土,适耕性差,山多林密,水面广,洼地多,也给大规模开发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缺乏华北那样广袤的平原,农田灌溉设施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的或先决的条件,大面积地砍伐森林,为水稻田清除荫蔽,兴修灌溉工程,保障稻田供水,这些都是青铜时代的木、石和骨质农具所无法胜任的,青铜农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这就决定了该地区农业虽然出现很早,但要达到大规模开发阶段则远比黄河流域困难,需要有一个更长的发展过程,直到汉代南方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推广后才由可能变为现实。

江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农业耕作方式决定了这里的人们在铁器推广之前的商周时期只能在赣江中下游的河谷或湖泊周围的平原上发展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说,吴城文化被限制在赣江及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山东史前农业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下一篇文章: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商代江西的农业经济与文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商代江西的农业经济与文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商代江西的农业经济与文明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