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农学论文 → 农艺学 |
|
|||||
论先秦时期我国的竹资源及利用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03 点击数:[] ![]() |
|||||
;•小雅•何人斯》也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之载,《韩非子》书中有“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等等,都是对先秦时期竹制乐器的描述。我国考古发掘出不少先秦时的竹质乐器,主要有竹排箫、竹篪、笙、竹相等。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曾侯乙墓)葬出土了数件竹质乐器,制作精美绝伦。[15] 其中出土2件形制相同的竹排箫,是用13根长短大小依次递减的细竹管排列,再用剖开细竹管分3道缠缚而成。两件箫管长短不一,说明音阶各异;其中出土时尚能吹出声音。器表饰以黑漆为地,用红色、金黄色绘陶纹和三角形纹。出土了2件竹篪(竹笛前身),由天然细竹管加工制成,其长短和粗细相异,两端有竹节,侧面的中部镂5个指孔,正面的头尾两端各有一吹孔与出音孔,正侧面的孔为90°角。竹篪外表有彩绘花纹,用其仿制品测音结果,可吹出12个半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竹篪实物。还出土了笙5件,笙斗用葫芦、笙管用细竹制成,有12、14和18管3种,还有调节音高的点簧物竹簧片。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还出土6件笙,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墓也出土2件笙。河南光山宝相寺发掘春秋早期的黄君孟夫妇墓葬出土竹排箫1件,根据竹管粗细及竹节尺寸,参照同形器物复原为4组,每组11根,共用44根竹管。[15] 湖北省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和江陵藤店一号楚墓分别出土竹相各1件。[13] 2.4 兵器用竹 兵器是人类保护自身安全的武器,竹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制作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传说黄帝时能工巧匠垂最先用竹制作箭矢,“羿射日”的神话传说表明远古时代已使用竹弓箭。古老的民歌《弹歌》中唱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述了原始人用竹制造弓箭猎获动物的过程。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弓箭被视为战争的主要兵器。当时产生了弓箭制造业,《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制造弓箭的工匠名“弓人”。殷墟甲骨文中有“笰”、“箙”字出现,“笰”是削竹而成的箭,“箙”是用竹筒制成的盛矢器。根据考古资料先秦时期用竹制作的兵器及构件主要有竹弓、竹箭杆、竹矢箙、积竹柄等。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450件兵器,其中弓箭最多,弓背为毛竹片,箭杆为箬竹茎;竹弓背有单层和双层,并分为长弓和短弓,有漆扎、细画,极为精致。[15] 此外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3件竹弓、长沙扫帚塘138号楚墓出土1件竹弓、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5件竹弓、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2件竹弓,[13] 都是用2—4根竹片迭合而成,形成中部宽且厚,两端窄且薄,通体由麻布包裹,丝线缠绕捆扎,髹黑漆。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了50件竹箭杆,其中有4件残长60厘米,20件残长52厘米,26件残长仅30厘米。[13] 竹矢箙有有圆筒状和两半边合成两种,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和江陵藤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矢箙就是两半圆形竹片合成的,矢箙里还放有带箭杆的箭数支。“积竹柄”是青铜戈、矛、戟、殳等长兵器的柄,一般是用一根木棒外包1—2层细长的竹片,并用丝线缠紧,再涂黑漆和红黑相间漆。由于竹子具有弹性和坚韧性,就比木柄不易折断。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2件“积竹”戈柄、1件“积竹”矛柄,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积竹”戟柄1件。 主要参考文献 1. 蓝 勇. 长江三峡历史地理[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2. 张海鹏, 等. 安徽文化史•上[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 屈小强, 等. 三星堆文化[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4.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2, (1). 5. 徐日新. 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 (3). 6. 文焕然.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5. 7. 马 强. 历史时期汉中盆地的生态环境及变迁[J].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 1998, (3). 8. 顾宝田, 等. 尚书译注[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 9. 张钧成. 中国古代林业史•先秦卷[M].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5. 10. 袁 珂. 山海经校注[M]. 成都: 巴蜀书社, 1996. 11. 张之恒. 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J]. 农业考古, 1984, (2). 12. 赵世龙, 等. 六千年古城横空出世[N]. 广州: 南方周末. 1997—01—31, (2). 13. 陈振裕. 楚文化与漆器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4. 张正明. 楚文化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5. 关传友. 中华竹文化[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 A Study On Bamboo Resources and Their Utilization Abstract: According to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distributed of bamboo resources in prehistoric age, viz. xia Dynasty, Shang Dynasty, Zhou Dynasty over our country was studied. The utilization of bamboo resources over Xian Qin period of in the production, life, education, weapon manufacture etc. were discussed . Key words: Bamboo Resources; Distribution; Utilization; Xin Qin Period.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