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农具有铧、铲、镢、锄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当中的13件铧,为合范铸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差不到1厘米,且近似于现在晋南地区农村通常使用的耧铧,标志着汉代此地铁农具冶炼的先进水平。⒀九十年代对运城地区夏县禹王城汉代铸铁遗址进行发掘。认定其为西汉时河东郡治安邑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用于铸铁的陶范,其中有铧范、铲范等铁农具范,此外还发现铁锸三件。从陶范本身来看,当时的工艺水平是较为先进的⒁。另外,从1965年陕西陇县所出土的裤形铲土上的“东三”铭文可知,此地的铁农具不但可供给本区生产使用而且远销于不产铁的邻近地区⒂。由上所述,汉代河东郡因为有铁官生产大量形式多样的农具,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牛耕的普遍推广 铁铧及铧范在晋南的大量出土,表明牛耕在汉代河东郡已推广使用。《汉书·食货志》说赵过发明用“二牛三人”的“耦犁”方法并“教民相与庸挽犁”,众多的考古资料也显示了汉代已发展到了“二牛抬杠”这种较为先进的耕作阶段。1959年山西平陆枣园汉墓⒃中出土的多幅壁画反映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景,其中的牛耕图是汉代晋南地区牛耕先进水平的最好证明,画面上绘一农夫驱二黑牛翻田的情景。关于此图,李发林先生认为“平陆犁耕图只画一人操作,而文献记载三人,可能是画工省去二人,也可能由于早已经学会用牛环穿牛鼻子的技术,能顺利控制耕牛了”⒄,对是否是一人操作还不甚确定;而张振新先生认为:“汉代的牛耕方式最初是二牛三人,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两人在前各牵一牛,一人在后扶犁耕作;另一种是一人在前牵二牛,一人在单长辕的一侧控制犁辕,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一人在后扶犁;西汉晚期,由于出现了可供调节深浅的犁箭,便取消了掌辕人,又随着使用耕牛技术的进步而取消了牵牛人,因而演变为二牛一人“⒅;仔细观察平陆壁画,可以看出其中表现了步犁结构的一部分,虽未画出辦土(犁镜)以及铧冠,但犁铧、犁底头、犁箭、犁镜、梢耙、犁衡都可见;且从1925年山西浑源李峪村东周墓中出土的牛尊穿有鼻环来看,山西地区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可以控制牵引牛⒆;所以笔者认为平陆壁画的牛耕图是二牛一人的操作方式,节省了两个人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 据说赵过又发明一牛挽三犁的播种方法,东汉崔寔在《政论》中说:“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犁,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尤赖其力”,根据描述可以推想那其实是耧车。平陆枣园西汉晚期墓的另一幅壁画则印证了古史记载,画面上一农夫驾一黄牛用耧车播种,耧斗下的三足尚可看见。上文提到的襄汾汉铁铧近似于耧铧,则是耧车在汉代晋南地区使用的实物证明,同时也说明了在汉代河东郡从南至北都使用着这种先进的农业机械。耧车在播种时,由一牛牵而一人扶,种子盛于耧斗,耧斗通空心的耧脚,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它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一次能播种三行,且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在干燥的黄土高原实行起垄条播有明显的优越性,既省种子又利于保持水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说:“耧车是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最先发明的畜力条播器。它是继耕犁之后我国农具史发展上又一重大发明”⒇。 3、精耕细作技术的实践运用 此外,赵过总结前人经验而发明推广的“代田法”也是一项适应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的精耕细作技术。《汉书·食货志》曰:“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而播种于圳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其主要作用在于保持作物水分,防止倒伏兼以修养地力。赵过先在三辅用代田法结合“便巧田器”试验,亩增产一斛以上,然后推广到他郡。所以史载“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21],河东人民在西汉已经掌握了这项耕作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粮食种植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1、粮食种植业的发展 适宜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使汉代河东郡的粮食种植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其地不但有旱地作物以适应实际的自然气候条件,还因地制宜地在水利条件较好的耕地上种植水稻,且普遍推广种植冬小麦,使农作物种类丰富齐全。 河东郡的旱地作物主要有粟、黍、高粱等,这三种禾本科作物耐旱性较强,适于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因而成为河东地区最早获得驯化栽培的作物。山西万荣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粟粒[22],说明了小米是晋南地区较早的农作物。《诗经·魏风·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句和《诗经·唐风·鸨羽》中“不能艺稷黍”“不能艺黍稷”二句显示了黍在河东地区悠久的种植历史。从平陆汉墓中陆续出土的谷子、糜子、黍子、高粱(米)的实物或碳化物可知汉代晋南地区主要旱作物种类。根据卫斯先生的报道得知:当时的糜子籽粒的形状、大小与现代糜子相似;谷子的籽粒略小于现代的谷子;而高粱与平陆现代俗呼的“米稻秫”籽粒形状、大小极似[23],这说明了汉代河东旱地作物种类相当齐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