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则发达最早,而农学则发达最迟,老生宿儒专重师说,沿尧溯舜,稽古为多,新知近闻,择焉盖寡。”该刊设图画、谕旨、主张、论丛、章奏、文牍、讲演、译丛、报告、纪事、农话、问答、附录等栏目,专刊有中外农业历史、农业新书、世界农业情况和有关农业政策法规、农学问题、白话小说等。该刊第五期刊发的张四维《法国农业之感言》一文,概叹中国重士轻农,农业苦窳。“为士者尊为座上宾,务农者嗤为田舍翁,鄙夷相视,无事研求,土质不分,学理不讲,进步不求,旧式不改,荒置之地,随地皆是,此农业之所以日形苦窳也。”[29] 为此,作者极力主张“广开农业初等学堂,使富民入学,以增进农民之智识力。”“多联络地方农业会,人皆入会,以增长农民之保护力。”[30]
农业教育的发展,农业知识和新品种的不断传播,推动着近代湖北农业从传统的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变,农业试验渐成风气。1902年,农务学堂移建武昌宝积庵后,附设农业试验场,内分农场、林场、桑园、水产场等各部门。1908年,又另拨修堤后涸出的官地二千亩,扩大农务学堂的试验场地。有耕牛数十头,人工剥麻机、轧花机等农产加工机具和农具一应俱全,参考外国新法,试种五谷、棉麻、杂粮、果木、花卉、蔬菜等,并作出大量实验记录,奠定了湖北农业学堂进行各种专门试验的科学基础。 五、开展农情调查
湖北是清末各省中派出留日学生人数最多的省区。张之洞在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的同时,为了学习欧美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兴办农业学堂所面临的师资问题,先后聘用美国、日本农学教习15人,来鄂教授农桑知识,培养中国农业人才。同时,派员陪同前往近省各州县,考察农情,辨别土宜,依据西方农学原理,对改良湖北农业提出看法和建议。
1897年末,张之洞委托美国农学教习白雷耳,由湖北候补知府、农务学堂提调汪凤瀛陪同,前往大冶、武昌等地进行农情考察。白氏考察完毕,向张之洞呈送了一份包括15点内容的报告。他首先赞许了所见梯田的整齐,农民的勤劳和蓄肥方法的积极有效。“此次所见山田居多,农民能将山坡开平叠作数盘,至十数盘,耕而为田,远望甚为齐整。”[31] 接着,他对耕种方法,造林防洪及农田排灌,提出了批评和建议。白雷耳认为,“沿途偶见民间种有桃、李、杏、梨、枣、白果等树,均可备食品,获利息,而种者甚稀,甘置美利于不求,殊为可惜。是外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亦不剔除。”[32] 关于植棉,虽然引种了美国棉种,但农户“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33] 故建议仿效英美之法严格选种,开沟排水,多堆灰以去冷去酸。
造林防洪是改善湖北水利条件的重要环节。由于清前中期长江、汉水上游山地的大面积垦辟,特别是荆襄流民滥砍乱伐的掠夺式经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河湖湮塞,河床高抬,一遇洪水,官私堤障尽溃。就此问题,白雷耳指出,在山区所见不过杂树数种,且甚稀少,仅可作柴薪之用,毫无价值。他建议多种经济林木,一以成材取利,二可以防洪。欧洲各国已年拨巨款植树造林,湖北连年水患,更应力劝民间仿效实行。
继白雷耳后,农务学堂日本教习美代清彦受端方委托,于1902年冬前往鄂西北农村进行考察。美代清彦首先对鄂西北五种主要农作物,即棉花、烟草、稻米、胡麻及大豆的单产和产值进行了统计分析。他认为,鄂西北棉花因农家不讲求选种,且播种过早,缺乏灌溉施肥,故棉品仍逊于美棉,虽较日本棉花为优,而产量却不及日本,一般亩产仅有二三十斤。因此,他建议研究肥料成份,增加肥力。关于讲求植棉方法,尤其是精耕细作与农民生活之间的关系,美代清彦指出:从沙洋至潜江是“本区内最精于农业之地区”,且又以产棉为大宗。“故农舍颇佳。”[34] 其次,他就选种、灌溉与耕种方法提出了批评和改进的方法。美代清彦最后建议:(一)设置劝农委员,每州县三至五名,奉省农务局及州县之命,负责地方劝农工作,每年由省农务局召集劝农会一次;(二)设立农务分局三处,分别赋予专门任务,其中沙市、襄阳二个分局专门主持棉花、稻谷、灌溉和果树林木的试验推广与奖励事宜,荆门州分局则专司畜牧之事。
白雷耳和美代清彦的报告及建议,对于张之洞及其后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林为至要之图,将来各地方必陆续筹办,仅省城一处苗圃实不足各县之取求,故既拟于各府设农林筹办所,即宜于各府设苗圃各一处。”[35] 至宣统末年,全省共设立林场6处,植树219万余棵,为全省林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晚清末年的湖北农业依然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个体农户的手工劳动和种植方法仍未有明显的改变。但随着西方农学思想的传播和生物技术的引进,在连年水患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的湖北农业生产力水平,仍有缓慢的增长。张之洞等人开创的农业改良和农业教育事业,对于湖北农业后来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 《张文襄公全集》卷33,奏议三十三,第15页。 [2] 伊炳骝:《鄂西棉产概况》,《沙市棉检》,第81页。 [3] 《张文襄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