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明,附在其承包执照(认领执照)上,定期更换,如所租渠段有淤塞情形发生,则责令租户赔修。改革后,绥远水利出现中兴局面。据李仪祉调查,30年代初,后套十大干渠,加上30道私渠,灌阳面积亦可达131.5万亩。②
1928年冬始,绥远省政府向华洋义赈会贷借巨款,费时三年,建成干渠长达195华里的民生渠,并计划续修支渠14道,全部建成后灌田面积共可达250万亩,为当时西北最大水利工程之一,但该渠设计有诸多问题,以致后来远未达到计划效果。
绥远各县农民自办的小水利亦较普遍,据统计:1929年至1934年间,修建水渠共达130条,可灌田55万亩,另外农民还采取地下水灌田,如仅1929年一年就掘土井513 H。③另据李仪祉在《西北水利问题》中统计,绥远其它县农民自建水渠共可灌田887 448亩。新疆的农业水利也较有特色。1915年,新疆成立水利委员会,制定水利章程,规划全疆水利建设方案,在布局上“先从北路人手,渐及南路”,北路以迪化、昌吉、绥来、孚远、奇台等县为重点。主要是开渠筑坝和开挖坎儿井。水利兴修有官办、民办、官民合办等形式。到1949年,全疆主要灌溉渠道共l 657条,长约3.3万公里,灌溉面积达1 651.67万亩。民国时期兴修的渠道见表2。 ———————————— ① 铁路部编:《包宁线包临段经济调查》E21页。 ② 李仪祉:《西北水利问题》第190页。 ③ 张国淦:《归绥县志》,北平文岚簃印,1934年版,卷土建置志,第11页。
表2 1949年全疆各地灌溉渠道统计表 原地区名称 灌溉面积(万亩) 渠道数(条) 渠道长(公里) 迪化区 206.50 208 4 130.0 伊犁区 213.40 212424 4 268.0 阿山区 12.31 13 246.2 塔域区 131.30 131 2 626.0 哈密区 30.56 31 611.2 焉耆区 50.60 51 l 012.0 阿克苏区 339.7 340 6 794.0 喀什区 228.0 229 4 562.0 莎东区 250.00 250 5 000.0 和田区 189.20 190 3 784.0 合计 l 651.67 l 657 32 973.4
资料来源:《新疆通志·水利志》编辑委员会编:《新疆通志·水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坎儿井,是新疆水利的一大特色。所谓坎儿井实即暗渠。民国以前,坎儿井在新疆并未普遍。民国期间,坎儿井在新疆发展很快。据1951年调查: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哈密4县共坎儿井1.472道,一般上等坎每年夏秋两季可浇地l 680—2 100亩;中等坎儿可浇地588—672亩:下等坎可浇地294—378亩。民国期间,新疆还修建水库3座,即红雁池、天池和红海子水库,总库容3 000多万立方米。①
甘肃省农业水利以临洮县较为显著。30年代初临洮、皋兰等33县开渠225道,加上254辆水车,共可灌田2 710 609亩。②1941年8月至1944年10月,又修成洮惠、湟惠、溥济、内丰等4条较大水渠,总计渠长326.2公里,共可灌田40.5万亩。③以后又建成鸳鸯池水库。 —————————————————— ① 坎几井资料均见《新疆通志·水利志》,第154—172页: ②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1辑,第137页。 ③ 《甘肃省统计年鉴》1946年第一回,表82。
青海省由于地处高寒,人口稀少,一般都是小水渠,以农民自办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如30年代初,各县修成小水渠18道,总长300多华里,省政府多则补助千元,少则补助数十元。40年代初,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贷款5 000元,修成曹家堡渠,全长23公里,可灌田1.3万亩。
宁夏水利较著名的有云亭渠,全长90公里,可灌田20万亩。
关于西北林业资源开发,应该是包括植林、林业资源保护等多项内容,但林业保护资料难于考察,特别是评价问题涉及到很多专业性标准问题,所以本文仗考察了人工植林一项。
从对民国时期西北人工植林问题的历史资料考察中,笔者发现当时人们对植树问题还是很重视的,几与今天人们的观念并无二致。不少地方文献都有植树造林的记录,有的详细到逐年逐县甚至到村镇。青海和宁夏省政府都把植树造林当作他们乐于称道的突出“政绩”,甚至颁布强制植林措施。从留存资料来看,青海、宁夏、陕西、绥远以及山西省(该省虽不属西北地区,但从地理上同属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均有较详实的统计数据见表3。
表3 青海省1929—1946年人工植树统计简表
年度 地区别 株数 1929 贵德等4县 40765 1930 循化等7县 29 111 1931 太通等6县 33 782 1932 西宁等12县 39 700 1933 西宁等12县 16 961 1934 互助等12县 35 714 1935 互助等11县 67 520 1936 化隆等1l县 77 557 1937 化隆等2县 116 705 1938 同仁等13县 331 822 1939 同仁等13县 1 658 000 1940 同仁等13县 453 200 1941 同仁等13县 407 760 1942 9县 1 000 000 1943 10县 3 114 020 1944 7县 506 923
1945 全省共植8 418 870其中省垣西宁植5 526 164 1946 全省960 142总计 历年共植32 737 143 注:①历年数字中均包括了省垣西宁的植树数目,只是未将其单独列为一个地方单位。 ②所植树种几乎均为杨树、柳树、榆树。 ③成活率多未见说明,少数有说明,如1945年度称“本年人民自行植树,为数最多,完全成活”。由于其所植树地点主要集中在西宁等湟水流域,故也有此可能。
资料来源:青海省政府建设厅编:《青海省建设概况》(1946年),系省政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