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区南部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      ★★★ 【字体: 】  
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区南部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0:14   点击数:[]    

二、地形、水文与水利工程

 

    闽赣边区南部是赣江、韩江、东江的源头,地形地貌状态已如上述。境内河网稠密,但多是山涧小河小溪。如瑞金县:境内河流252条,总流程1850.6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o.76,但较大河流仅有绵江、九堡河、万田河、梅江(参见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瑞金县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11—114页)。武平县:境内河网密布,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仅为18条(参见福建省武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平县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100—107页)。寻乌县:全县大小河流547条,但集雨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仅有5条,50—200平方公里的也只有7条(江西省寻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寻乌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33—34页)。可见,本地区是典型的山地一小河小溪结合型山地水文系统。一般而言,山丘区地势起伏剧烈,地面高差大,坡度陡;一遇暴雨,汇流迅速,往往山洪成灾,并造成严重的土壤流失,无雨期间沟溪常常干涸,因水源不足而出现旱象。但是,山丘区的自然条件,也存在有利的方面:地形起伏,峡谷众多,有利于筑坝筑塘建陂以蓄水抗旱、滞洪;地形坡度大,易于修渠引水灌溉。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南部地区人们利用有利条件兴修水利工程,并依生态、社会条件形成了数量多、结构简单、小型化等特点。

    清末民国时期,虽然战乱连绵,但闽赣边南部各地政府仍注意兴修水利,按统计资料显示,数量不在少数。如中央苏区曾大兴水利事业,据载:“在福建仅长、宁、汀三县就修好陂圳2366座,而且新开了几十条陂圳。在粤赣全省,修好陂圳4105座,并且新建筑了20多座。”“江西仅兴国一县,就修好陂圳820座,水塘184口”(《红色中华》第194期,1934年5月28日)。陂圳、堰坝,自古为瑞金县主要引水工程,也是农田灌溉的主要水利设施,山区塅区,比比皆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全县有陂圳、堰坝工程49座,其中灌溉千亩以上的9座。1934年,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兴修陂圳1404条。(参见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瑞金县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17页)。到1949年,瑞金全县有水塘7477口,灌田3.27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44%(参见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瑞金县志》,北京:中央文狱出版社1993年,第412页)。长汀县:在建国前蓄水抗旱主要靠山塘。至建国初全县有山塘2411口(参见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汀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186页)。据民国《武平县志》载,明清时期武乎只有九龙陂,城南义陂等5座水陂。民国时期大为增加,当时城厢区有陂15座,万安区有陂9座,永平区有陂7座,武所区有陂9座,十方区有陂2座,六甲区有陂2座,高梧区有陂2座,岩前区有陂3座,象洞区有陂l座,中堡区有陂7座(参见福建省武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平县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187页)。上杭县:据民国38年统计,全县有引水工程2601处(参见上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杭县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寻乌县:清末全县有灌溉用水塘27口、水陂54座,民国时期水利设施524座(江西省寻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寻乌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88页)。

闽赣边南部地区地理单元破碎,土地分散,加上社会动荡,农家经济狭小、财力不足,水利工程多是规模小、结构简单。瑞金县:民国后期所筑的陂圳、堰坝,多为柴柞阪,石堆堰,结构简单,易筑易毁(参见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瑞金县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17页)。该县在民国时期水塘有较大的发展,但亦是投资小、花工少,且多分布在县境中南部。根据1949年的统计数字,平均每口水塘只能灌田4.37亩(参见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瑞金县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12页)。长汀县历代所建水陂多为乱石堆砌而成。如,民国时芦竹坝下游曾建坝灌河田上街千余亩,次年水毁。后又于芦竹口堆砌木石坝,年坏年修。濯田千工破,位于灌田河安仁河段。清道光年间建,后水毁。(参见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汀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184—185页)。至建国初全县有山塘二干多口,但容量皆小(参见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汀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186页)。建国前该县的提水设施,多用龙骨车、水桶、竹编斗人力戽水,只有新桥、大同等地沿江装有水车,利用水力自动冲转戽水上高陂田(参见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汀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189页)。武平县:因农村经济贫困,官府资助又少,这些水陂都是简陋的临时性工程,多为松木桩、草木土石坝,石砌坝极少,坚固性差,容易被洪水冲毁;水圳也多为小土圳,容易淤塞(参见福建省武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平县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187页)。上杭县:引水工程多属小陂小圳,且维修不力,效益差,平均每项引水工程仅能灌溉田地47.1亩(参见上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杭县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出现了小型化的特点,这应该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平原推向山区有颇大的关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下一篇文章: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畜牧业经济述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区南部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区南部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区南部的生态环...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