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元之助称之为“确为园艺学上更进一步的著作”。
黄省曾的《艺菊书》虽然是吴地花卉业繁荣背景下的产物,但却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稍后,嘉禾梅墟周履靖所写的《菊谱》中,也非常注重栽培方法,其上卷,以“艺菊法”为题,分述了培根、分苗、择本、摘头、掐眼、剔蕊、扦头、惜花、护叶、灌溉、去蠹、抑扬、拾遗、品第、名目等十五目。虽然保留了品名等内容,但已不占主要地位。下卷则收录了黄氏的《艺菊书》。
黄省曾的《芋经》是一本关于种芋的专著。全书包括“名”、“食忌”、“艺法”和“事”等4章,广泛汇辑了古代文献中有关芋的记载。“名”一章引用了《说文》、《广雅》、《广志》、《唐本草》等书中有关芋名及其种类的记载。“食忌”一章,则是有关食芋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止野芋中毒。“事”一章,引述了食芋充饥的一些历史掌故。对于农学而言,最有意义的是“艺法”一章,这章中除汇录了《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崔 (四民月令)》、《家政法》、《务本新书》和《物类相感志》等书的种芋之法以外,还叙述了当时种芋的方法,主要包括选种、整地育苗、栽种塘土等。这些方法多有发明,如为了防止芋种冻害,提出了窖藏越冬法;又如塘土,即在芋棵行间挖土壅在芋根上,使根上土壤保持疏松,以结出大而圆的芋头。黄省曾的《艺菊书》则是一部种菊专书。全书包括贮土、留种、分秧、登盆、理缉、护养等六目。本书重点放在种艺之法,与以记载花品为主的宋代菊谱不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五)《芋经》与吴地农业中的多种经营传统
在黄省曾的著作中,似乎只有《芋经》是一本“空前绝后”的著作。芋在今天主要是当作蔬菜作物来栽培的。但是在中国古代却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芋经》“事”一章中,就引述了一些食芋充饥的历史掌故。因此,许多农书和古代文献都有关于芋的文字,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四民月令》、《家政法》、《务本新书》和《物类相感志》等书,都有关于芋的记载,但是在黄省曾以前,还没有有关芋的专著的出现。而在黄省曾之后,随着甘薯的传入,芋做为粮食作物的地位被取代,而成为“蔬茹中上品”(徐光启语),人们对于芋的重视远不如从前,因此,黄省曾的《芋经》也就成了历史上唯一的一本关于种芋的专著。
虽然说《芋经》是一本空前绝后的著作,但它的出现也与吴地的农学传统分不开。吴地的农学传统中有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特点,这就是以农桑为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多种经营的经营项目更加多种。从张履祥的《补农书》及“附录”就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吴地的农民所从事的项目非常之多,除了种稻、种桑、养蚕以外,还要种豆、麦、芋、麻、苎麻、芊 、竹、果(如梅、李、枣、桔之类)、瓜、蔬,养鱼、养羊等等。
多种经营的特点在吴地农学著作中也得到了反映。降了上面所提到的有关渔业和花卉等方面的著作以外,反映吴地种木棉的有徐光启的《吉贝疏》和褚华的《木绵谱》,种苎麻的有清黄厚裕的《种苎麻法》,蔬菜的有宋僧赞宁的《笋谱》、明潘之恒的《广菌谱》和清吴林的《吴蕈谱》,水果的有清褚华的《水蜜桃谱》和王逢辰《 李谱》等等,这样一些农书在吴地以外的地区是不多见的。而《芋经》也是这类绝无仅有的农书之一。
实际上,黄省曾的《农圃四书》即是吴地农业多种经营的体现,而“四书”之外的《芋经》更反映了这一特点。吴地很早即已种芋,尽管到了明后期,它开始受到甘薯的冲击,但吴地的农学家还是给它予相当的重视,如《补农书》中不仅有一段专述种芋的方法,而且在“附录”中加上了“种芋”一节,并认为这段附录“可补农书之不及”。而在黄省曾写作《芋经》的时代,甘薯尚未传入吴地,其在吴地多种经营的地位就更加可想而知。因此,也可证明《芋经》的出现与吴地的农学传统是分不开的。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黄省曾的农学成就实乃吴地农学传统的一个缩影。
引文及注释
(1)吴,做为一个地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吴地指的是春秋战国时吴国的疆域,以勾吴古国的国境为界;广义的吴地,则指的是以太湖为中心的宁、沪、杭三角地带。本文中所指的吴地即为广义的吴地。 (2)游修龄:“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历史考证”,《稻作史论集》第122页。 (3)《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19页。 (4)高燮初主编:《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