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粟很长,称“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可留使吴民植之。于是吴种越粟,粟种杀而无生者,吴民大饥”。历史上,这里还有许多野生稻的记载,《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提到:“由拳(今嘉兴)野稻自生”。《新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九年“是岁扬州 稻生”。《南史·梁本纪》载:“(大中通三年)是秋吴兴生野稻”。但是在唐宋以前,由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尚在北方,因此有关吴地一带水稻品种的记载非常有限,《齐民要术》所记载的24个水稻品种,反映的是6世纪黄淮流域水稻栽培中一些流行品种的名称,吴地因不在北魏的统治范围以内,所以没有提及。只是到了唐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吴地的水稻品种才开始引人瞩目,先是出现在诗人的笔下(2),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劳畲耕 并序》一诗中就提到“吴中米品”8个,有长腰、齐头白、红莲、香子、舜王稻、占城、罢亚、早籼等。后又出现在地方志之中,现存宋代地方志,如宝佑琴川(常熟)志、淳佑玉峰(昆山)志、绍熙吴郡(苏州)志、嘉泰吴兴(湖州)志、绍定澉水(海盐)志、咸淳临安(杭州)志、淳熙新安(歙县)志等都有关于水稻品种的记载。(见表)
敐宋代方志中记载的吴地水稻品种
方志名称(今名) 籼粳品种数 糯稻品种数 合计 宝佑琴川(常熟)志 27 8 35 淳佑玉峰(昆山)志 25 9 34 绍熙吴郡(苏州)志 2 0 2 嘉泰吴兴(湖州)志 8 1 9 绍定澉水(海盐)志 7 2 9 咸淳临安(杭州)志 6 4 10 淳熙新安(歙县)志 25 7 32
上述地方志共记有水稻品种131个,扣除重复的有33个,实有品种98个,但这并不是宋代吴地水稻品种的全部,因为《嘉泰吴兴(湖州)志》在记载了9个当地的水稻品种之后,就如是说:“询之农人,粳名不止此数种,往往其名鄙俚,不足载。”又如绍熙吴郡(苏州)志所记的当地水稻品种只有2个,而上引范成大的诗中就记载了品种8个。
然而黄省曾以前的农学家似乎并没有太多地注意水稻品种的问题。唐代仅存的韩鄂著《四时纂要》所述有关水稻种植甚为简略,且多因袭《齐民要术》,更不提水稻品种。南宋著名的《陈甫农书》虽然是一部系统论述吴地稻作农业生产的农书,但却只提到了一个水稻品种“黄绿稻”。元代的《王祯农书》也只提到了黄绿稻、占城稻和小香稻等几个品种名称,并且认为:“稻之名不一,随人所呼,不必缕述。”这就使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一部专门的水稻品种专志。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水稻品种的更加丰富,对于水稻品种的系统总结也就成为一些有识之士创举。有学者统计明代太湖地区有水稻品种近196个(扣除重复),比宋代(65个,不包括ㄏ卦谀冢┰黾恿耍脖叮磺宕黾拥剑常福案觯让鞔纸黾恿耍北?3)。地方志的记载中也大致反映出同样的情况,如,明嘉靖《吴江县志》记及的水稻品种有100多个,其中籼粳稻67个,糯稻37个。而黄省曾的《稻品》正是在地方志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先是弘治年间(1488-1505)吴宽、张习、都穆等人发起纂修《姑苏志》,未告完成,仅存遗稿。后来王鏊、杜启、祝允明、蔡羽、文征明等人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完成了这部方志的写作。黄省曾的《稻品》就是在《姑苏志》“土产”部分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而成。它是一部脱胎于方志,而又独立于方志的水稻品种专志。
《稻品》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水稻品种专志。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水稻品种的是晋代郭义恭的《广志》,该书一共记载了12个水稻品种,但书早已失传,其所载品种还保留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中。《齐民要术》是最早记载水稻品种的农书,书中一共记载了24个品种,加上《广志》中的12个,共36个,然而《齐民要术》仅记载水稻品种的名称,而不及性状和生育期等。到了宋代才出现了第一部水稻志,这便是曾安止的《禾谱》,所记为西昌(今江西泰和县)的水稻品种,尽管其中有些品种也见于江浙一带,但这本书后来也失传了,只有部分内容还保留在曾氏家谱之中。宋代苏湖一带本是中国稻作最发达的地区,却没有留下一部水稻品种的专著,只是在一些地方志中有水稻品种的记载。此外,范成大在《劳畲耕,并序》中也记载了“吴中米品”8个,但这些记载都未为赅备。宋代陈甫所著的《农书》虽然是最早记载南方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却仅是在“地势之宜篇”提到了“黄绿稻”这样的一个水稻品种。元代王祯《农书》中虽然对于水稻品种做过一些的分类,却很少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水稻品种。因此,《稻品》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不稻品种专志。其后300年,李彦章才写出了一部可与之相媲美的《江南催耕课稻编》,而且“课稻编”本身也是吴地稻作和稻作学传统的产物。
(二)《蚕经》与吴地的蚕业及蚕桑学传统
《蚕经》是第一本关于江南地区栽桑养蚕的专书。黄省曾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