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论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      ★★★ 【字体: 】  
论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9:44   点击数:[]    

土地拥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及使用权。地主将土地承批包租给"二地主"就是将占有权、支配权及使用权在内的经营权让渡过给"二地主",然而地主只保留着土地的所有权,由此获得收益。"二地主"拥有经营权,既可以自己亲自耕种,也可以把土地再租出去。不过一般"二地主"以更高的租额将土地再租出去,所谓"五分揽出则取十分于诸田,不俟力耕,而已收其利数倍矣"(22)。甚至"二地主"再以批佃包租的方式将土地大面积的租出,承租者则成"三地主"。"二地主"将田租给佃农也就是将经营权再让渡给佃农,佃农向"二地主"交租,"二地主"向地主交租。地主为在以后发生田地争执时有利于自己,往往愿意承担交赋税的责任。土地的各项产权的相对分离,产权关系相对明晰,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因此可以说,"一田二主"制对清代桑基鱼塘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3.租佃制与桑基鱼塘

清代珠江三角洲基塘地区租佃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即由分成租制占主导地位发展为定额租制占主导地位;由实行实物地租为主到流行货币地租;以及预租制和押租制的流行。地租形态的变化,对桑基鱼塘的兴建、扩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物定额租制是按耕地面积规定地租量,佃户要向土地占有者交纳约定数量的实物地租。"其租额之多寡,系各视其田之肥瘠及彼处斛、秤之大小斟酌而定,亦属历来相沿之旧额。虽更换业主,佃户总照旧额立约输纳,其额亦人所共知"。(23)实物定额租制,最迟在唐初就已经出现了。明清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行定额租制的范围更大。从乾隆刑科题本中可以发现,实物定额租制在当时已广泛流行于全国各个地方,既在南方流行,也在北方流行,而且在南方更盛行。(24)

清代在珠江三角洲实物定额租制普遍推行。根据乾隆刑部档案的统计,在广东一百四十四件关于地租形态的材料中,实物分成租仅占六件,实物定额租便占一百一十六件。在基塘地区土地相对集中,田亩数又往往不准确。"或一顷而虚捏多顷","虚数浮于实数"(25)。有的祭田只记租额而省略田土面积数目,以致"论租不论亩"(26)。另外基塘一般远离居所,管理困难,主佃很难当场分成,因此大部分基塘采取定额租制。也就是说,在清代珠江三角洲基塘地区,定额制是占主导地位的地租形态。在定额租制下,由于租额固定不变,佃农比较愿意多投入生产成本,因为由此所获得的增产部分,全归自己所有,佃农的生产积极性因而有所提高。再加上地主不再提供或很少提供除土地之外的其它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复直接指挥与干涉生产之后,生产与收成的好坏就与他们无关。因此,佃农经营什么作物以及如何经营,就有了较多的自由。有了这种自由,富裕佃农便可以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而种植获利较多的经济作物。在当时国际生丝市场扩大的刺激下富裕佃农纷纷改种桑树,"弃肥田为基塘"实行桑基鱼塘式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地租是根据田地山场的面积,佃户向土地占有者交纳议定数量的银租或钱租,它也是定额租制的一种形式,是交定额银钱地租。明中叶后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货币地租有了较大的发展。广东濒临海洋,对外贸易发达,货币地租比较流行。文献记载:广东东莞县民温日宣,有尝田七十五亩,坐落竹青州,一向批与胡成大耕种,先前因被水冲陷五亩,年收租银七十两,平均每亩一两。(27)

珠江三角洲地区货币地租更为流行。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区越撰写的《追远堂祀事凡例》中提到"庙前田塘"之租是以钱交纳的(28)。明末清初,"新会之西沙头、西涌、黎乐、新开诸乡……周回二十余里,为亩者六千有余,岁之租,每亩十四五两"(29)。1662-1722年(康熙四十年)东莞县张祚恒将自置沙顷一十亩也实行货币地租,每年租银42两1钱。康熙四十年,他将其中一半55亩,"租银二十一两送入祠中管业"(30)。乾、嘉以后,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更加活跃,货币地租日渐流行,尤其是在桑基鱼塘区。(31)

货币地租的流行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货币地租的流行,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缴纳货币地租,人们适应市场需求,栽桑养蚕,挖塘筑基从事基塘式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的活跃又促使人们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货币地租的实行对桑基鱼塘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

4.圩市的发展与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的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圩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圩市的发展为蚕桑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交易条件,从而使国际市场的需求能有效刺激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圩市出现得很早,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圩市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文献资料的不完全统计,狭义的珠江三角洲(32)1602年(万历三十年)发展到一百七十六个,其中以顺德、东莞、南海、新会为最多。清代圩市数量更是急剧增加,尤以专业的商品性农业区域和经济作物的中心产地为最。

圩市不仅数量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景象愈加繁荣。万历九年之前,顺德龙山乡大圩只搭廊肆作为"聚货交易"之所,挑买酒食者于肆市两旁张伞招客,"席地而饮",没有固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代农学的成就和问题

  • 下一篇文章:清代北部边疆的官牧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论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