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环境,一家人朝不保夕,也就谈不上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了。另外,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大,农民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促使乡村中最有能力、有文化的人都流向城市,而本来最有可能首先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就是这些人。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结果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扩大,传统乡村精英城居化,人才资金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下降了,这也影响到新技术的需求。 四、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化所引起的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来自不同的方面,这些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民族危机而引起的国家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促成了制度上的创新,使中国建立起专门的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但是这种需求是纯理性的,建立在这种需求之上的现代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与当时中国乡村的农业生产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有限。现代工商业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既有理性成分,又有现实利益的成分,因此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较密切,对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切实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局限性在于同市场需求联系过于紧密,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其对新技术的支持仅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因此近代中国源自工商业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不能持久,也不全面。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分两类,来自农业企业家的需求和来自普通农民的需求。由于近代中国的农业企业发展并不顺利,数量有限,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限。而普通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则有待农业推广者去开发。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在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结构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不是三元结构中的某一环,而是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农业新技术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应用新技术的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者之间,应该有一种共同利益为纽带。找到并建立这种纽带是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 参 考 文 献 ] [1]西里尔·E·布莱克. 比较现代化[M]. 杨豫,陈祖洲.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吴承明. 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金耀基. 从传统到现代[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龚胜生.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 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沈祖炜. 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发展[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7]李文治.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8]章有义.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9]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10]原颂周. 我国稻麦改良的问题[J]. 农林新报,1925年11月16日。 [11]费孝通.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2]顾贞祥. 金大农民服务社参观记[J]. 农林新报,1927年4月21日。 [13]李伯重.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4]唐希贤. 农友辅助推广小麦之实例[J]. 农林新报,1928年5月11日。 上一页 [2] [3] [4] [5] [6] [7]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