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      ★★★ 【字体: 】  
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8:47   点击数:[]    

某些现代企业的特征,如采用股份制等等,但是在农业生产上,大多采用招佃形式,由农民一家一户从事生产。当然,这种生产形式与传统的小农生产也有区别。首先,生产什么是由公司决定的,如何销售也由公司决定。其次,生产技术也由公司指导。因此,这些公司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是由公司管理层决定,而不是取决于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农业公司虽然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但是其数量很少,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还是家庭农场。农业科学技术最终的服务对象,还是广大农民。因此,分析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更为重要。
2、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通常认为,传统社会的农民愚昧落后,对新技术持排斥的态度。本文认为,农民排斥新技术,并不能说明农民没有对新技术的需求,而只能说明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遇到了障碍。我把这些障碍分为习俗障碍、知识障碍、经济障碍、社会环境障碍几个方面。
习俗障碍可分为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两方面。生产习俗是农民世代相传下来的组织生产的规矩、程序,它属于一个农村社区,而不是一家一户农民的事情。据费孝通调查,开弦弓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排水灌溉的组织管理程序,依靠这套程序解决农民旱涝时的排灌事宜。后来村里有了两台动力抽水泵,承包全年的灌溉,按每亩收费。然而,这种机器在当时并没有被普遍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村民们宁愿使用旧水车,不愿缴纳动力泵费用而自己闲搁数月。有些人告诉费孝通,那些依赖动力泵灌溉的人,自己没有事,便到城镇的赌场去赌博,害了自己。[11](P116)这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习俗是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它是和当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改变生产习俗的前提是相关的社会环境必须改变,否则就会带来社会问题。就费孝通所举例子而言,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工后,如何安置闲余的劳动力或劳动时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引进现代机械未必是好事。农民经过理性的判断会拒绝新机械的使用。这其中反映出来的不是农民的愚昧,而是农民的智慧:用劳动来打发时间,总比去赌场赌博要好。提到赌博,就牵涉到生活习俗。据当时人反映,近代中国许多地方的乡村社会赌博成风,很多农民除了在田间劳动,剩余时间大都去进行赌博,哪有时间精力考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喝酒赌博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的习俗,所以有人在参观金陵大学农民服务社后评论道:
农民之无正当娱乐,尽人皆知。每遇秋收之后,或迎神赛会,或邀朋聚赌。工作之暇,尤多喝酒啜茗。欲阻止此种不正当之娱乐,非有相当正当之娱乐代之不可。农民服务社有鉴于此,乃以种种有益身心之游戏代之,对症下药,定能妙手回春。[12]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风气问题,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也就不能指望农民会产生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知识障碍可分为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见识两个方面。如果说近代中国的农民都是文盲,那未必准确。据李伯重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大众教育已经普及,并深入到农村地区,到了19世纪初期,识字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另有学者估计19世纪初期广东农村男子识字率为40~50%。[13](P443-444)但是识字并不足以引起对新技术的需求,只有当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后,才具备对农业新技术产生主动需求的可能。如果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存在某种新技术,就不可能产生对该项技术的需求。中国农民没有对新技术的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新技术的存在。所以,农民产生对新技术需求的条件之一是,有机会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教育。而近代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但是能有机会通过耳闻目睹接触到西方的农业新技术,也有产生对这种技术需求的可能。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的社会生活地位决定了这种机会也很少。

经济障碍是影响农民技术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便他们知道某种先进技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也不会主动去采用。经济障碍主要体现在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经济承受能力上。如果新技术的使用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农民无法承担,他们就只能沿用旧技术。即使将新技术免费提供给他们,也会考虑将来的收益是否可靠,这就是所谓的“机会风险”。在不能确定采用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之前,农民一般是不会采用新技术的,因为农民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这与官员、军阀、工商企业家这些有权有钱的人不同。这些人可以引进外国机器从事农业垦殖,即便不能从农业垦殖中获利,于他们自己也无太大的损害。而农民,只有已经通过示范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才敢使用。南京金陵大学农科的推广员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是:农业推广之成绩与各地领袖或农友之切实辅助成正比例。从事推广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当地领袖或农友合办“表证场”,用以证明农业新技术的有效性,当农民们亲眼目睹新技术的成就时,就会纷纷采用新技术。[14]
社会环境障碍。近代中国军阀连年混战,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使得农民没有一个安定的生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以永宁八珠村为例

  • 下一篇文章:清代以来东北草原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代价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