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农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由三个不同性质的部门完成。这三个部门处在农业生产的同一条产业链上,但是各自独立实现自己的功能,各自独立追求自身的利益。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由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由家庭农场实施;应用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则主要通过市场实现。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性农业,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基本上在农业内部完成,农业技术创新也是在农业内部完成的,不存在三元结构。这种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推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已经将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至,不可能再在农业内部有重大的创新。农业生产力已经无法承受人口及市场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农民必须从农业以外寻求活路,农民兼业逐渐成了普遍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起步。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结构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从技术层面看,在农业生产系统的外部——城市制造的技术产品如良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开始进入农业生产系统,创造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教育、科研机构也相继在城市中出现。换言之,在农业生产外部形成了引进和研究开发新技术的专门部门。这些部门的组织管理形式、经费来源、工作目标、人员素质、价值观念、社会地位与传统的农业部门完全不同,但确实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市场层面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相继出现,与之相伴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这些都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这些部门的出现构成了现代农业的特征: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现代农业技术)由农业外部的科研机构、工业企业提供;农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出售。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是由外部推动被迫做出的反应,而不是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与传统社会经济缺少历史的继承性,较难融合为一体。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与农业生产实际的脱离以及农业生产者与市场的脱离。本来,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使得这些机构在农业技术创新上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农民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尽管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从一开始就缺少内在的联系,但是毕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出现了现代化的农业新因素,开始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艰难历程。农业技术创新三个环节之间的关联程度成了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 由于近代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前人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所以本文不再重复。以下仅从技术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清末至民国时期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的形成 技术创新由社会需求引发,但也可能相反,创新引发需求。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兼有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和拉动。因社会需求而引发创新,我们称之为“需求填充效应”,它主要发生在城市,其创新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因创新而产生需求,我们称之为“需求诱导效应”,它主要发生在乡村,这种需求是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各种示范推广活动引发的。 (一)民族危机与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民族优越感使其对西方文明不屑一顾,也就不存在对西方新技术、包括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直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才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意识,对西方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出现。最初是对西方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的需求。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才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主要通过政府官员及士人的启蒙提倡来体现。清中期以后,政府官员及士人已经意识到传统农业因人口压力所产生的危机,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还是想方设法增加耕地面积。此外,在最大限度利用传统技术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旱地为水田,推广水稻种植;推广接茬作物,变水田一收为水旱两收。[4](P237-239)对于西方农业技术,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也就谈不上需求和利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的大量引进,西方农业科技知识也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关注的重点是西方军事技术和工业技术,对西方农业技术真正全面了解的人不多,但是已经有了向西方学习之倡议。他们提出向西方学习,大多并不是因为已经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对改进中国农业有何实际作用,而是因为中国在与西方的交锋中屡战屡败,从多次失败的经历中逐渐得出一种认识:中国军事上不如人是因为经济上不如人,经济上不如人最根本的还是科学技术不如人,科学技术不如人,则是因为教育不如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兴学校、育人才,其中包括兴办农学堂、培育农业人才。 薛福成在《出使四国记》中描述了西洋各国学校的兴盛,并由此推断西洋各国强盛的根源: 西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