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      ★★★ 【字体: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8:34   点击数:[]    

民无以保障。”[26]直到1942年时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导致土壤退化。上述开垦、抛荒,耕地增减不定的过程,使草原大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这一趋势的非线性过程所表现出的就是植被破坏,土壤不能有效地涵养水分,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乃至沙化。

上述使生态失衡的做法,也隐含着一定的社会危机,从表面上看扩大了农业区,但实质上加剧了农牧矛盾,引发了民族矛盾。由垦殖而引起的农牧冲突等社会问题在民国时期已经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认为“开发西北,徒事移民垦殖,则蒙藏回民之生计,势必日穷,致反招窒礙。故吾人主张开发西北,应改良畜种,促进畜产,化游牧为土著,俾户有恒产,得安生计。……斯则不致引起纠纷,致误开发大业。”并认为就西北的实际情形来看,更“宜于畜牧”。主要表现在:(1)垦殖移民,仅解决一部分汉人之生活问题;于国家之立场,应为全体西北人民着想,使其生计提高,以安边陲。(2)西北交通不便,人口稀少,非开发交通,则农业不宜发达;而畜牧则不受交通限制,产品亦易于销售。(3)在贸易上,牧畜可以出口,增加输出。(4)农业投入的资本较畜牧多,而西北连年旱灾,非兴水利,广造森林,不足以复兴农业,而牧畜则不然。(5)就地质而言,西北大部分土地,黄土层甚浅,设行垦殖,即土层之侵蚀作用更大,则不独西北易成沙漠,即黄河下流沙土亦有日甚之虞;而牧畜,则极浅之土层,因生牧草关系,可使土层不易起侵蚀作用。[27]杨生彬在《开发西北与垦殖问题》一文中,也具体谈到了农牧经济冲突而引发的民族问题,“仅西北可垦区之居民,大半为蒙回藏各族,多系过游牧生活,其风俗习惯各成一牢不可破之系统,不愿其土地开垦,如‘蒙人视农垦为畏途’,‘藏人认垦殖为触犯山神’,所以蒙藏人若闻开垦,就不惜多方阻挠,甚至牺牲多少性命金钱,也在所不惜。”所以就西北的情形来看,“垦业与牧业,实有冲突之可能,垦地扩张之日,即牧场缩小之时,牧人之不欲农垦者即为因此。”一味讲求垦殖,而不注重西北之气候、地势、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抛弃畜牧的观念和做法是不可取的。西北“气候寒冷,雨量稀少,春季霜去较迟,秋季见霜过早之区,只能宜林木,不能骤事农垦。因热冷剧变,冀作物有良好之生长与收获,势所不能。” [28]

同样,忽略西北区域土壤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而不是因地制宜地实施相宜的经济形式,也会造成生态失衡。所以史念海先生在研究了黄土高原农牧业经济变迁后,所做出的总结是“黄土高原在作为畜牧地区时,侵蚀就不甚显著,在作为农业地区时,侵蚀就较为严重。”[29]

三、结语
可见,生态环境对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事不同经济生活的民族,需要不同的生态经济环境,为此,纷争就会迭宕起伏。改畜牧生态为农耕生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农牧经济双方需要而互补的一种结果,但更大程度上又是将内地过剩人口向周边新土地的转移消化。如果原生态环境能够适应这种改变,尚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从事不同经济生活民族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不过大部分的时候这种改变均出现在干旱半干旱的生态脆弱区,尤其发生在土层薄,沙层厚,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差的山地、荒漠草原带,而这些地方仅能适应草原牧业生态社会,一旦被垦殖为农田,短期内可能稍有收益,但很快沙化现象就会显现,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民族冲突。况且,清代至民国的几百年,是西北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人口增长最快,矛盾冲突频繁,草场开垦最多。人类活动对西北生态环境的损害,恐怕也抵得上此前历史时期的总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生态脆弱的半农半牧民族地区,人类不适当的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远不是采集狩猎和畜牧业所能比拟的。在这里我们借用费孝通先生的一段话。费孝通先生指出:“靠天种地的粗放农业对牧场草地来说是一种破坏力量。而且凡是丢荒之地在天旱地区植被破坏后,很快就会沙化,农耕所及,草场荒废。加上农业社区人口增殖一定要扩大耕地面积,即使在较高的农作和施肥的农业水平上,也会和牧民争夺土地。所以在这种技术条件农区和牧区既相互依存,需要互通有无,而又互相排斥,难于长期和平共存。这种关系在传统生产技术没有突破以前,决定了我国边区农牧接触界限上长期发生的你去我来,我来你去拉锯局面。”[30]所以今天西部开发中退耕还草还林等的举措,应用科学和科技手段对半农半牧地区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调适,就是对以往教训的吸取。
 




 
注释:
[①] 梁份:《秦边纪略》卷2《凉州卫》,赵盛世等校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6页。
[②] 张丁阳:《拉卜楞设治记》,《垦荒》第108页。
[③] 民国《夏河县志》卷9《历史》,民国手抄本。
[④] 慕寿祺:《承认共和边境宁谧时代》,《甘宁青史略》卷29,兰州俊华印书馆排印,1937年。 
[⑤] 任美锷:《叠部概况》,《思想与时代》1942年第6期。
[⑥] 陈圣哲:《拉卜楞经济概况》,《甘肃贸易》1943年2、3期。
[⑦] 李玉林:《敦煌之移民》,《方志》1936年9卷1期。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邓小平的农业发展观

  • 下一篇文章:生态政治:1953年的乌拉特前旗及其周边地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