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      ★★★ 【字体: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8:34   点击数:[]    

高下不齐,沙土滋泥,肥饶各别。滋泥似可垦种,沙土殊难预期。川原可望收成,山麓恐多干旱。”[12]言下之意就是说,这里虽有可耕之地,但能否有收成,尚难判定,因而没有下文。所以这里一直是牧草青青,植物年生年腐,有机质堆积丰富。虽有适应农业的土壤,但因海拔过高,气候寒冷,作物生长期短,至民国时期也仅有小块的农业,主要作物青稞也是广种薄收,播种数年之后,即需休闲,以恢复地力。也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经济委员会在甘家滩设立了畜牧场。当然设置畜牧试验场还与这里的生物植物种群生长有密切的关系,这里的植物属于草原带,草地一望无际。惟有河谷山坡常绿针叶树甚为繁茂,以松树为主。林下细草丛生,杂木甚少,在林缘山麓,常有桦树、白杨等阔叶树羼杂其间,又有蔷薇、红柳灌木。一派旖旎的草原景致,实为良好的畜牧生态环境。

清初青海西部草原地带处于完全牧业经济环境之下,生活在这里的牧民被清廷称为“野番”。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钦差大臣台费荫在办理投诚野番事宜时,奏请朝廷应当清查编户,限地居住垦种,被朝廷驳回。理由是“野番族户纷繁,若遍历清查,胥吏人等必致藉端勒索,转滋骚扰。又野番不谙垦种,尚必教以树艺,诚恐徒费牛具籽种,亦于事无益。至蒙古游牧,向依水草,不拘里数,原所以因地制宜。若必令在十里内外逐段居住,其水草全无之处,又何以畜牧?”[13]史料表面上看是出于统治管理的目的,实则反映出了这里的牧业生态经济特征不仅与内地大不相同,与农牧交界带也有区别,这里是纯牧业生态经济。可以说农牧经济各自的特点,要求相适应的不同的生态环境。

二、农牧双方争夺草场耕地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可否认,清廷的大一统和成功的民族政策,解决了自秦汉以来长期存在的北方游牧民族总是和农耕民族相撞击的矛盾,使北方民族关系相对缓和成为一种大的趋势。但这不能表明民族间的纷争永远消失,在甘青宁农牧交错的这个特殊地带,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的纷争此消彼长。其结果生成了新的农牧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新生成的农牧经济区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弱化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恶化,也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农牧经济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相应的自然生态环境。牧业经济为了生存要争得草场,农业垦殖也需要土地,双方为争得富源,必然要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乃至武装冲突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西北农牧之间为争夺富源、水草的拉锯战较为普遍。康熙五年(1666年),青海蒙古各部就由于甘州大草滩丰美水草的吸引,而纵牧大草滩。以至于甘州提督张勇不得不请命自扁都口、西水关至嘉峪关一线筑边墙以限内外。次年八月,又将甘肃边内驻牧的各族部落“尽数迁移出口。”事实上,为生存而寻求水草的争夺和迁徙并不是一道边墙就可以阻隔的,事隔十年后的康熙十四五年,为求得草场生态环境的纷争又起。“番夷乘虚窥伺大草滩,帷帐满野,麾逐不去。”[14]同时在宁夏与鄂尔多斯交界处的蒙古部落也乘机入宁朔、平羌等堡。当然已经归附内地的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经常在头人、酋长的带领下,以请求内徙等形式,在征得朝廷恩准后,获得一块生态较好的牧地,但也不是每每如愿以偿,大部分的时候是“不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冬十二月青海墨尔根台吉就请于黄城滩地方游牧,未许。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永昌属凉州府辖。这里是汉蒙交界处,县北境与阿拉善蒙古交界,北边墙外六十里外的玉泉墩与山丹县的青羊口墩相连,自此南望,“峰峦重叠,层出不穷。”百姓“採樵牧放事咸赖于此。”沿山以北皆为蒙古游牧之地。在这农牧经济交界处所,双方贸易往来在所不免,历年既久,蒙古间有越界游牧者,汉民也有给蒙古代为牧放。“资以牲畜者、侵假而越界者插帐矣,侵假而插帐者云连矣。甚至反客为主,与民争利。其黠者虑及越界犯禁,遂将各墩石碣潜移毁弃,……互控纷如。”上述的农牧争地事件不仅永昌县存在,在相邻的山丹、镇番也同样存在,而且“其为患盖数十年于兹矣。”其最终结局虽然以政府的行政手段、仿照旧例解决,“择山之最高处,堆立俄卜为计。复饬地方官各于汉蒙出入要路设立卡房,派兵役看守。而各墩石碣之已毁者,均行修整。”但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解决此处,彼处又生。在永昌所立俄卜旁的朝泉墩地方,也是一处交界地,“其与蒙古交界处了然于目,”官方也不得不设卡立碣,以防止蒙古“故智复萌,潜移毁弃”而南下游牧。[15]

清廷在处理农牧双方争夺水草的过程中,有保护农耕的主旨。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农耕经济有着自身的优势。因为农耕经济单位面积土地养活的人口数远远大于游牧经济养活的人口数,而且农业经济和牧业经济在生产周期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农业经济较牧业经济有着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和风险小等特性,故而在双方争夺土地、水源的拉锯中更有强力。最迟在乾隆时期,作为河西走廊东门门户的永昌、古浪、平番、镇番等地是农牧交界带,而且牧业经济的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邓小平的农业发展观

  • 下一篇文章:生态政治:1953年的乌拉特前旗及其周边地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