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借,每年以酥油若干斤作为租金。留守在迭部的牧民,则按地域分为上、下两部,其生产方式也逐渐发改变。在上迭部,每家畜养牛在50头以上,从事驻牧经济。下迭部以农业为主,牧业为副。[⑤]不过下迭部的农业是在脆弱的生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脆弱的生态环境限制了容量,迟滞了开发的进程,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延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削弱了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在这种不利条件下的农业发展自然会引起旧有生态系统的局部改变,并带给畜牧业经济一定的影响,弱化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随着新的经济类型的出现,其原有的经济布局发生改变是必然的,只是这一过程是在缓慢而不经意间发生着。类似的现象在甘肃的北部、西南部农牧经济的交汇地带都有发生。前所述及的拉卜楞地区原本就是天然牧区,没有农耕,但至20世纪40年代“惟以藏民日渐汉化,多业牧就耕”,东至临夏,南至陌务,西至拉卜楞附近,山谷河床间阡陌相连,已有不少农作区域。[⑥]另外,随着农业经济的推进,大量农业区人口开始二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复迁移,使原本纯牧区的农业人口增加,草原辟为农田。比如,离敦煌城140里地的党河下游南湖一带,原本是水草丰美的游牧区,民国时期已经移入农人80余户,均是从敦煌附近各州县迁徙去的农户。[⑦] 农业民族对草原的垦殖,是为减缓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造成的生活资料的缺乏为根本原因的。青海草原农耕区域的扩大自清末以来就在不间断中进行着,除了生态脆弱的碱滩沙丘等不宜开垦地外,凡是有水源和土质肥沃的地方都逐渐被开垦。至1941年时,有水源和能够垦殖的地方均已开辟为农田。囊谦有水渠3道,灌田9,000亩;和硕特南左翼头旗地多沙漠,引恰卜恰河灌田600亩;南右翼末旗多碱卤沙漠之区,引小水渠灌田2,000亩;南右翼后旗地多膏腴,引用湟水及支流灌田10,000亩;南左翼末期地,有一半可耕地,引长宁川支流灌田1,000亩;东上旗牧地,引长宁川支流灌田300亩;北右翼旗,地多碱卤湿洳,耕种较少;西左翼后旗,土地肥美,有真果勒河灌溉,已开垦100亩;西右翼中旗,土质甚劣,尽管可以引塔拉源河及舒噶河灌溉,但耕地甚少;北右末旗,在布隆吉河及扎萨草尔河附近,土质肥美,宜于农作,已开垦数十段;辉特南旗,牧地土质肥美,易于农业,已开垦1,700亩;喀尔喀部南右翼旗,中部水草肥美,余皆沙卤,已开垦400亩。除以上已开垦草原之外,未垦辟的地方尚有前右翼头旗中部、北左末旗、西右翼前旗、北左翼旗、绰罗斯南右翼头旗、北中旗等处,而这些地方未及垦殖的水草肥美之地仅有极少部分,大部分则“多碱滩及沙丘地”,不宜耕种,如北中旗牧地就是如此。[⑧]在当时以重视农业经济为先导的形势下,垦殖草场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只能种植一两年也在所不惜。 1945年,青海省府设柴达木垦务局,在察汗乌苏、香日德、赛什克、德令哈等地设垦务组,并派部队千人进入屯垦,垦出小块农业区。此外,在海北门源一带,垦荒面积也达28万余亩。不过柴达木西区已有的垦区反映了这里的土壤不适合农业。这里雨雪稀少,土壤沙质,含碱性极重。一般垦地种植一次后,须休闲七八年再种一次,待土壤肥力自然恢复。若继续垦种就会影响到草原生态。所以垦殖也是时垦时荒,仅在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土壤肥沃的区域,有粗放的垦种。德令哈、赛什克、巴伦等地有170余石下籽量的农田。[⑨]加上香日德、都兰一带也不过有250余石的下籽量,在可垦地内占1/10。就这一情况来看,若没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柴达木垦殖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事实上,几次大规模的草原垦殖,滥垦滥伐,条件好的低山丘陵和边远山区已被垦殖利用,除了祁连山南坡、大通河中下游山地和青南高原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带还保留有大面积的天然生态资源外,大部分原来林木较多的山区均遭到破坏。毁林毁草开荒严重破坏了青海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草原自然恢复能力减弱,农业不成,牧业不兴,部分耕地不得不被迫退耕还牧或弃耕,草场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农牧矛盾日渐突出。故时人考察后评价说“青海极有希望之生产事业,首推畜牧业”,“故振兴畜牧,实较垦殖为得计”[⑩]。 宁夏的固原地区在清以前就是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半农半牧区。清朝初年,将明末各藩王占据的牧场改设成军马场,作为监牧地,以“蕃息”牲畜。但同时,也实行招民屯垦政策,使“河谷川道、山间盆地,以至浅山缓坡的草场林地被不断垦殖”,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原额民屯更监养廉租等项地”已达到121.09万亩,几乎为明末耕地总面积68.94万亩的一倍,[11]最终使农业种植经济逐渐取代了牧业和农牧兼营形式,畜牧业经济逐渐退于次要地位。 农牧业经济双方在争夺富源方面的拉锯战,并不是一味的此长彼消,因地理气候、政治统治目的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依然保持着某种经济成分的优势。大夏河流域多有森林,满目葱茏,与清流相映带。两岸山坡之上分布有台地、阶地、坪和局部盆地。如甘家滩、三科乎滩等处丘陵环列,谷广坡平,流泉萦绕,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乾隆年间兵部曾议在此屯垦,奏曰:“川原山麓,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